第七十五章
章節報錯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1]惡[2]已[3];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4],難易相成[5],長短相形[6],高下相傾[7],聲音相和[8],前後相隨[9]。
是以聖人[10]處無為[11]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弗始[1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13],功成而弗居[14]。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5]。【註釋】[1]斯:這就。[2]惡:這裡指醜。
[3]已,通
“矣”。[4]有無相生:存在與不存在相互依存而產生。[5]難易相成:困難與容易相互依存,也是互相轉化的。
[6]相形:互相透過比較、對照顯現出來。[7]相傾:互相映襯。
[8]相和:互相配合。[9]相隨:互相追隨。[10]聖人:老子理想中
“與道同體”的典範。[11]無為:順應自然事物的生長,任憑人們去幹事,不加干涉、不去管束。
[12]始:以之為開始。[13]恃:依仗。[14]居:佔有。[15]去:離去,磨滅。
【譯文】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麼是醜。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麼是惡。
所以有與無互相對立而成立,長和短互相對立而體現,高和低互相比較而存在,聲和音互相對立而和諧,前和後互相對立而相伴。
因此,聖人以一切順從自然規律的方式處事,用以身作則的方式教化眾人,籌措萬物而不自居創始人,不標榜自己的辛勞貢獻,大功告成也並不以功臣自居。
然而正是由於聖人的無爭和不居,反而使得他們的功名萬世流傳,永不磨滅。
【解析】這是老子的方**和自然主義的功德篇。老子的這一篇文章,旨在說明事物是互相對立而存在的、相生的,同時也說明了為功而不居功,所以功德永在的自然主義思想。
本章分三段:前段在於闡述自然與人事的相對論,他舉出美與惡的八事為證,告訴人們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關係中產生,它們相生相成,彼此互補。
相反的關係是經常變動著的,因而一切事物及其價值判斷也在不斷地變動。
中段以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的辯證法,說明世間一切現象,都在對立中相調和。
後段說明合於自然的無為之事和有為之事、有言之教與不言之教也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當然刻意的無為,往往成了無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