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章節報錯
【原文】以道佐[1]人主[2]者,不以兵強[3]天下,其事好還[4]。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5]。善有果[6]而已,不敢以取強[7]。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8]則老,是謂不道[9],不道早已[10]。
【註釋】[1]佐:輔佐、幫助。[2]人主:國君。[3]強:強迫,強制。
[4]其事好還:用兵這件事一定能得到報應。還:還報、報應。[5]凶年:荒年、災年。
[6]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達到獲勝的目的。[7]取強:逞強、好勝。
[8]物壯:強壯、強硬。[9]不道:不合乎大道。[10]早已:早死、很快完結。
已:結束,完了。【譯文】用道的理念去輔佐君王的臣子,不以軍事力量在天下稱強。
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田園荒蕪。
戰爭過後,又必然出現天災之年。善於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並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鬥。
有戰果而不敢得意,有戰果而不敢炫耀,有戰果而不敢驕傲,有戰果而是出於不得已,有戰果而不要逞強。
事物過分強大就會走向衰朽,因為它不符合於道,不符合道的,很快就會消亡。
【解析】本篇講的是老子的反戰思想。戰爭是
“不道”(不合乎道,不道德)的,它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後果。即使不得已而應戰,一旦完成戰爭的目標,應立即停火收兵,不可逞武力之強。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是直斥戰爭的罪惡,指出戰爭是違道之舉。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是講人積善的目的,不是要依所積善果而求取自身的特殊利益,而應該積善而不依恃善果。
《道德經》主要是一部哲學著作而不是兵書,所以他不是從軍事學的角度論兵,而是從哲學的角度。
他講哲學時折射到用兵,因為哲學與軍事雖非屬於同一學科,但有許多內在相通之處。
他著重講戰亂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這是從反對戰爭這一角度出發的,因為戰爭是人類最殘酷最愚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