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善行,無轍跡[1];善言,無瑕謫[2];善數,不用籌策[3];善閉,無關楗[4]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5]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6]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7],雖智大迷。

是謂要[8]妙。【註釋】[1]轍跡:車子在泥土的路上走過,車輪留下的痕跡。

[2]善言,無瑕謫:善言,順物之性,指善於採用不言之教。瑕謫,缺點、毛病。

[3]籌策:出計定策。籌、策都是竹製籌碼,是古代運算所用的計數工具。

[4]關楗:栓梢。古代門戶的關楗是木製的,橫的叫關,即栓,豎的叫楗。

[5]約:纏束,用繩捆物。[6]襲:因襲,繼承。[7]資:借鑑,幫助。

[8]要:重大的,深奧的。【譯文】善於行路的,不會留下轍痕;善於言談的,不會留下把柄;善於計算的,不必使用籌碼;善於閉門的,不用閂鎖就使人打不開;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就使人解不開。

因此,聖人總是挽救他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遺棄的物,這就是因為懂得運用道的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作為惡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

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解析】此篇是老子的人生論,教人明白

“道”

“體”的互用。文中的

“五善”之人,乃完美之人、懂道和善用道之人,也就是老子之謂的聖人。

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因物為用;不可自私用智,妄作聰明;更不可棄人棄物,使天下無可遺之人,天下亦無可棄之物;必也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墨子與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正在手打中,請稍等片刻,

內容更新後,請重新重新整理頁面,即可獲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