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有人誇自己謙虛,這讓孔芸龍感覺遇到了知音。

興奮之下,基本沒在意胡炎的微表情。

“所以師爺啊,這個風格完全不適合我,我斷得準準的。你走後,我又琢磨著繼續學小嶽的吧,可是這事兒,我之前也跟您講過,確實學不來。”

“現在麻煩了,就靠貫口吊著,上不去,下不來,壓根不知道往哪裡使力氣,唉~”

孔芸龍吃了藥,腦子還是夠用的。

噼裡啪啦一大通,把自己的困惑說得明明白白,可胡炎卻有些犯難。

風格塑造,也就是“標籤”,這對於任何相聲藝人都很重要,小輩更是如此。

如今小輩中的第一梯隊,或者說是主力,已經很見成效。

他們分別是:小嶽的“賤萌”,張芸雷的“國風亮嗓”。

如果再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和資源,那絕對能成為德芸社新一代的引流擔當。

而作為輔助支撐的第二梯隊,其實也很見痕跡。

比如:

“冷麵老活兒”的欒芸平,跟著高鋒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很踏實。

“京劇高音”的陶洋,現在還要戲校,但不久後將結業正式演出。

“莽撞人”燒餅,繡花針捏得飛起,雖然臺上還是要死要活,但也有所收斂。

“鬼故事”的孟賀堂,靠著自己的機靈,基本功越來紮實。

還有“改編歪唱”的張賀倫,“歪嘴評書”的閻鶴祥,等等等等。

他們都開始摸準了路子,在不斷加深自己身上的標籤。

但是,在胡炎看來,後面這些人中,孔芸龍的賣點,其實是最足的。

光“貫口”的基本功,便一枝獨秀。

如今他的氣口一藏,連嘴巴都沒那麼漏風。

這是能夠叫好的手藝,如果再加上“老楞”的風格,剛好又能叫座兒。

這話不瞎說。

就他那些奇葩事兒,別說搬到舞臺上,就是拍成電影都應該很能賣上票房。

電影的名字很好取。

如果他和小嶽主演,那就叫《那些年我們誰都不待見誰的日子》。

如果他自己一個人主演,那就叫《致我怎麼著都倒黴的青春》。

如果給他配上一群狗,那就叫《狗糧的味道真不錯,就是容易被咬》。

如果……

風格塑造這種事情,說來說去,最主要的還是靠本人悟透了才成。

但是孔芸龍這小子最麻煩,心眼兒太活泛了,半點不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