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早在張芸雷露面時,便自覺的讓出桌後的位置。

兩大捧一小,小的才是主角。

這是相聲門的慣例。

而張芸雷的一激靈,讓胡炎以為自己一巴掌,差點沒把人拍在當場。

人太瘦,而且……擱手。

胡炎沒有鬆手,順勢將他推到了中間,還用暗勁不斷捏著對方肩膀。

這是舞臺上快速緩解緊張的技巧,很管用的。

果然,三人排位站定,臺下的動靜稍小,張芸雷臉上、身上也正常許多。

胡炎鬆開手,笑道:“這位演員,大夥可能都不認識,他叫張芸雷,是郭德剛老師帶在身邊授藝的第一位徒弟,屬於正經八百的兒徒。”

“什麼叫‘兒徒’呢,就是打小在師父身邊長起來的,既是徒弟,也是兒子。”

“張芸雷99年就開始跟郭老師學手藝,那會兒才是個八九歲的孩子,如今轉眼都過了十一年,也長成了十八歲的大小夥子。”

小師爺在介紹,張芸雷便配合的朝臺下連連鞠躬。

胡炎看得很滿意。

拋開別的不論,就規矩禮數這一塊,整個後臺的小輩,沒有誰比張芸雷做得更好的。

畢竟出身津城紅橋,傳統曲藝的氛圍,可不是白燻的。

人長得不錯,規矩也板正,觀眾們對這小孩有了好感。

尤其是聽到他來歷不同尋常,學藝十來年,對他的手藝也多了幾分期待。

胡炎繼續介紹道:“學了五六年之後,遇到嗓子變聲期,去外面闖蕩了幾年,如今再次迴歸德芸社,往後也希望諸位多捧場。”

老觀眾就是老觀眾,很給面兒的。

鼓勵的掌聲適時送上,算是對演員話的回應。

胡炎笑道:“芸雷,今天頭回跟諸位老少爺們見面,打個招呼吧。”

“是,師爺!大家好,我叫張芸雷……謝謝!”張芸雷退後,再鞠一躬。

可胡炎聽愣了,就這?這也太短了吧?

不過,沒關係。

俗話說:說的比唱的好聽。

到張芸雷這裡是:說的比說的好聽。

胡炎笑道:“剛才我可是撂下了話,說你的嗓子比我更亮,今兒個來的都不是外人,你給大夥兒柳一個嚐嚐吧?”

張芸雷看著小師爺,滿臉的為難之情。

實在不是不願意配合,多少年沒唱過的玩意兒,心裡沒底呀!

胡炎時刻在觀察,一瞧這架勢,再逼一手:“就來一段《太平歌詞》吧,來哪一段?”

心思不定的人,最難的就是選擇。

而他的話,既在指明方向,也在砍掉張芸雷的退路。

架在火上烤,讓他不得不再邁出這一步,除非他想糊。

果然,片刻不到。

“唱一段《餑餑陣》吧?”張芸雷輕聲道。

胡炎心中當即鬆了一口氣。

“好。諸位可能不知道,《餑餑陣》是由老年間流行的各種點心名字連綴而成的,像過去餑餑鋪裡常見的‘大八件’,有翻毛月餅、大卷酥、大油糕、蝴蝶卷子、狀元餅等等,‘小八件’有果餡餅、小卷酥、小桃酥、雞油餅、小螺絲酥、棗花等等。咱這一段,唱得就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