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

孟賀堂和燒餅來到場中,鞠躬行禮,重新站好。

觀眾見演員就位,紛紛不自覺的將腳上、手上、嘴上動靜變緩。

一個細節,將津城老少爺們的懂行,顯露無疑。

孟賀堂深吸兩口氣,努力讓自己的心態保持平和。

轉眼,只見他上下兩片嘴唇,往嘴裡一縮,直接把牙齒包住。

下臺一抬,眼睛一眯,二十歲的肉體,六十歲的靈魂,就便有了幾分模樣。

這份發託賣相的功力,讓臺下觀眾來了幾分興趣。

其實他們不知道,孟賀堂暫時也就學這個,有幾分靈性。

不管臺下,這傢伙就保持著自己的老人相,看著燒餅問道:“尼介是做嘛的?”

帶有七八分味道的津城方言一出口,更讓臺下不少觀眾點頭。

“喲,地道呀!”

相聲演員走南闖北,喝四方水,吃百家飯。

講究的就是:入哪座山吼哪種腔,進哪座廟拜哪方神。

說白了,就是到哪裡演出,就得學哪裡的方言。

甭多,學上三兩句壓言鎮場便可。

等你上臺,開場那麼一說,當地的觀眾便會有一種驚喜的感覺。

自己家鄉的方言,那是怎麼聽怎麼舒坦。

沒跑了。

親近感一上來,掌聲、喝彩聲,你要啥我給啥,捧就完了。

這是相聲行當的老前輩傳下來的技巧,用行話來說,便叫“倒口”。

甚至還有人專門攢出了“倒口活”,也就是整個段子都是以學方言為主。

比如,《學四省》。

胡炎前面有自己的事要忙,沒有介入他們的溜活兒。

此刻一聽,同樣眼前一亮。

“發託賣相”加“倒口”,這種使活兒的方式,算是相當老道了。

而且胡炎一聽,便知道《繞口令》選得本子,是最傳統的那一版。

在津城,新活兒指定沒有老活兒受歡迎。

因為老活兒的用詞、節奏講究,聽著更有味道。

但是老活兒的經典之外,或者說最難之處,便在於“人物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