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之地的墨者大多為相里氏一脈,以辯論為為主,講授墨家的兼愛思想。

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獲得和平,反對用暴力去解決問題。

而靈國注重民生,重視學問的態度,卻是頗合他們的胃口。

不說別的,單是對於靈青設立實驗課題來辯證自家思想的想法, 就令他們大為贊同。

除此兩家之外,亦有其他學派持同樣想法,欲要以靈明學宮為根基,推廣自家的學說。

特別是那些在稷下學宮沒有嶄露頭角的小學派,更是將希望放在了這裡。

當然,在面對眾多道藏典籍後,道家和陰陽家亦是深刻的認識到靈青傾向於何派。

因此兩家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有著成熟典籍的靈國和靈公。

這些且不說, 自許行就任了明稷堂堂丞之後。

就開始著手以自家理念為主,吸收德魯伊的自然之道和靈青所記載的一些經典, 來整合新的農家思想。

有這麼一個大能在,靈青自然也不會置若罔聞。

他自得了德魯伊的傳承之後,也曾不斷的思考什麼是自然之道。

然則這個命題實在是太過宏達了。

以狹義的來說,是森林、是山地、是平原、是沼澤。

是植物之間的平衡、是動物間的優勝劣汰、是生物的生老病死等等。

而廣義上來說,天下間又有何物不時自然?

與植物交集最少的沙漠,號稱鋼鐵叢林的城市城市,僅有孢子、蕈類的地下世界,。

甚至是整個星球的意志,天空中的太陽月亮,遙遠的宇宙星空等。

都可以稱之為自然。

然則並不是說你說那是你的自然,就能成的。

你得做得到,能夠對其有所理解,有所影響,才能獲得相應的自然饋贈。

因此,他起先是以樹木、森林入手, 以平衡草木生態為自然, 以平衡植物來獲得自然的饋贈。

畢竟, 一說起自然,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廣袤的叢林,竟生的植物。

這對於他來說,更符合自己對於自然的定義,也更合乎他的理解,也知道該怎麼對其施展影響。

而後在得到了異生植物權柄之後,更是以培養、獲得奇異的植物為主。

取諸自然,用諸自身。

然則這只是基礎。

也正是在嶗山期間,他接觸到了大道,求道也有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者,師法自然。

這個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