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它最珍貴的地方,想不到竟是被那位老太太誤認為是缺陷的地方。
這種缺陷,就是這件瓷器所特有的一種被稱為灑藍釉的工藝。
灑藍釉的來歷,也十分清晰。
“灑藍釉”首創於明宣德景鎮。
因釉面猶如灑落的藍水滴,故稱“灑藍”;
又因透出的白釉地斑像雪花飄灑在藍色的水面,故而又稱“雪花藍”。
關於灑藍釉的誕生,竟然和宣德皇帝的一道“任性”的聖旨有關。
宣德皇帝即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代皇帝。
這位皇帝在繁忙的政務之餘,抵擋不住玩樂之心。
他酷愛鬥蟋蟀,每年都要地方官員進貢上等蟋蟀供他玩耍。
也因此,讓景鎮御窯廠燒製了大量蟋蟀罐。
除了養鳥逗蟲,宣德皇帝還迷上了擲色子的遊戲。
正是這一嗜好,成就了灑藍釉這一瓷器品種。
為了滿足這一遊戲需要,宣德皇帝下旨讓景鎮御窯廠,為其燒製一種專門玩色子用的瓷器,並且釉色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御窯廠接到聖旨不敢怠慢,當即集中了當時最優秀的制瓷工匠和最上好的材料,開始製作。
經過艱苦研製,最終燒製出了灑藍釉瓷器——青花雲龍紋蟋蟀罐。
那麼,灑藍釉是如何燒製成的?
灑藍釉不是簡單的蘸釉,而是採用管子吹上去的。
在燒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藍釉汁水,吹於器表。
這樣會形成厚薄不均、深淺不同的斑點,再上一層薄釉高溫燒製而成的。
所餘白釉地彷彿是飄落的雪花,隱露於藍釉之中。
一般來說,由於做工精細程度不同,形成的瓷器效果也不同。
如果器物滿身吹釉,吹的不均勻,深淺不一,就是雪蓋藍。
如果均勻地密佈於瓷杯上,形成星星點點,才是真正的灑藍釉。
《陶冶圖說》記載:“截徑過寸竹筒,長七寸,口蒙細紗,蘸釉吹。吹數遍,視坯之大小與釉之等類而定,多則十七八遍,少則三四遍。”
從記載中可見,灑藍釉燒製工藝非常複雜,成功率比較低。
因此灑藍釉瓷器,在當時也是比較珍稀的一個品種。
我國現存的明代灑藍釉瓷器,只有幾件,所以彌足珍貴。
1435年正月,宣德皇帝染上了不明之症,很快就駕崩了。
宣宗死後,擲骰的遊戲不再流行。
之後的皇帝也曾下令燒過灑藍釉瓷器,不過由於灑藍釉工藝複雜,成功率極低,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太高。
所以宣德皇帝死後,灑藍釉就停燒了。
就是這樣一件宮廷的稀世珍寶,從出世到停燒的短短十年中,就從宮廷裡神秘消失了。
像是灑藍釉瓷器這麼好的東西,自然不能讓它失傳。
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才又一次恢復生產。
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灑藍釉瓷器,呈色穩定,做工精細,很多輔以金彩裝飾,也有少量輔以五彩和釉裡紅裝飾。
由於燒造時的工藝複雜,成功率比較低,因此灑藍釉瓷器在當時也是比較珍稀的一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