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花澆頸長、腹圓,口圓形,常繪以海水、纏枝蓮紋。

宣德花澆頸較短,腹稍扁,寬頻式柄。

清雍正花澆口作窄流,頸細且長,肩腹下飾菊瓣紋。

其實,花澆是專用於澆花的一種壺。

這種壺造型彷西亞銅器,口沿一側有流,直頸,口、肩之間連有曲柄。

宋代已有燒製,流行於明永樂、宣德時期,延續至清。

永樂時器呈大口,直頸,圓腹,柄為龍形,紋飾纖細。

宣德器頸較短,腹稍扁,柄為寬頻式,紋飾粗放。

清雍正朝花澆口部似唐三彩鳳首壺,細頸,腹部為直扁圓形,圈足。

頸、肩均有凸起的弦紋,肩、腹下部常飾凸起的菊瓣紋。

陳文哲第一次知道這個東西,還是在一次新聞之上了解的。

話說,有一位土豪,花上千萬買一個花澆。

但是,經過鑑定,卻發現那根本就不是澆花的!

當然,這肯定是一件宣德的真品瓷器,這一點不會錯。

可是,要說它是花澆,經過很多鑑定大師鑑定,認為不對。

也就是說,這件瓷器是官窯真品,但是它的作用,名字,都可能不對。

這裡面的鑑定學知識,就十分豐富了。

而這也是吸引著陳文哲,走向鑑定之路的一個重要原因。

瓷器文物鑑定,是一門學問。

除了外觀給人的那些直觀印象以外,向內看,尋找真正的文物鑑定密碼,可能才是最有說服力的鑑定要點。

只可惜啊,由於文物鑑定這門科學起步晚,所以傳承很難。

再說,這也是一門經驗科學,像是老一輩的鑑定者,都靠眼學和經驗。

這些眼學和經驗,先不去管他是否真實可靠,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事情,卻時有發生。

再加上現代社會確實也欠缺尊師之道,當面口口聲聲師父師父的,背過頭就罵孃的人實在太多了。

這樣一來,誰還會願意教學生?除非是自己的孩子。

而搞科學檢測的人,基本上沒有懂文物的。

對他們而言,這些瓷片,碎片就是屍體,你拿過來我就檢測,解刨。

我把報告給你,至於其他內容你就自己琢磨吧。

所以,科學這玩意在文物鑑定過程中,就算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好比外星武器給了原始人,照樣起不了作用。

其實,學習鑑定的難度說大很大,但是說簡單,又很簡單。

比如之前在南越陳文哲僱傭的那位燒窯的大師,他不止是會看火,還會修建柴窯。

他甚至還能根據瓷器的特性,專業修建對口的柴窯。

這要說他不動陶瓷製作,你信?

所以,要想學習鑑定,就一定要了解矽酸鹽,為什麼呢?

陶瓷業,其實就是最典型的的矽酸鹽工業。

不懂陶瓷是如何燒製成功的,怎麼可能成為好的鑑定師?

對陶瓷生產中胎的配方,釉的配比,青花顏料和釉上彩繪顏料配比,燒成氣氛,不同窯爐燒成特點,都不瞭解,那怎麼能知道各種窯口,各種歷史時期瓷器的特徵?

這些基本的東西,都搞不清楚,還做什麼鑑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