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收藏,遼代是一個避不開的朝代。

因為這這一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之中,還真有不少藝術成就,就比如佛造像。

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很多人就想當然的,把他們的藝術作品,歸類於粗製濫造。

但是,事實恰恰想法,遼代佛像存世量不大,但製作精湛。

遼代金銅佛像的大仰蓮臺座,尤其出色。

在遼代佛像兩小腿部分,均各有一條婉曲如小蛇狀的衣紋,是辨別遼代佛像的重要著眼點。

此外,北河易縣八佛窪遼代三彩陶羅漢等,也可以作為了解遼代佛像的參考。

相比這些精品佛像,眼前彷制的這一批金代佛像,就有點不上檔次了。

之後的更是彷的不太好,特別是元、明、清時期的佛像。

這一點是不對的,特別是明清時期的佛像,精品還是很多的。

因為元明清時期藏傳佛教,開始在內地流行。

藏傳佛像的樣式,在內地特別是北方地區影響較大。

漢族的傳統凋塑技法,依然在承襲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但已呈衰落趨勢。

較漢傳佛像,藏傳佛像最直觀的區別,是幾乎沒有衣紋刻劃。

這應與藏傳佛像,受尼泊爾等地佛像藝術影響有關。

而漢傳佛像,則喜歡刻劃佛像的衣紋,強調衣紋的變化。

元代銅佛像很少,值得注意的是杭市的飛來峰,山上鑿了很多石窟,其中不少是藏傳佛像。

明代以前的金銅佛像,體量都很小,20厘米高者就算了不起了。

可是到了明代,佛像都做得很大,二三十厘米高的已不鮮見。

這是因為明代經濟非常發達,用白銀做流通貨幣,因此歷朝的舊銅、雜銅以及銅錢都可熔鍊。

銅變得不值錢了,可以鑄作很多佛像。

明朝歷時270多年,中早期的佛像小腿部的衣紋線較長,越晚越呈偏圓形了。

中早期的佛像頭部與身子比例都還勻稱,越晚頭部越大,甚至晚期已有比例失調之感。

明代早中期的佛像,佛身和臺座都是一體鑄造的。

到了明中期以後特別是明晚期,皆是佛身和佛座分鑄。

所以現在經常會看到,只剩下上半身的明代佛像。

明代在佛的肉髻裡多出了「頂嚴」,這個元素是元代才開始大量地出現在藏傳佛像上的。

明代神都、西山也有很多藏族喇嘛居住。

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和雪區的宗教管理者關係特別好。

明政府也要賞給雪區佛像,所以明代神都、西山造的佛像上,也都帶著「頂嚴」。

談到明代造像,就需要特別提及永宣宮廷造佛像。

因為明朝初年神都要接待很多XZ大活佛、大喇嘛。

神都還有藏傳佛教寺廟,住著好幾百個大喇嘛。

地方的大法王、大活佛來神都朝見皇帝,臨走的時候皇帝都要送他們瓷器、茶葉、絲綢、布匹等。

後來又加送佛像,這些佛像都是專門為藏僧設計製作的,一招一式都很講究,真是怎麼看怎麼喜歡,挑不出毛病。

陳文哲能看的出來,眼前的一批明代佛像,都是宮廷佛像。

但是,那位彷造大師恐怕不知道,明代的宮廷佛像,製作的時間並不長。

明宮廷的造像,僅限於永樂和宣德兩朝,前前後後加起來頂多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