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之中獨特的可不止是一個奼紫,其他還有很多。

比如鮮紅色,豔如血,厚薄不勻;

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色;

杏黃色,閃微紅;

水綠、葉綠、山子綠色,皆透明而閃微黃;

蜜蠟黃,色稍透明;

赭紫色暗;

薑黃色濃光弱;

這些釉色能夠出現在宮廷瓷器之上,每一種都不簡單。

所以,想要彷制它們,每一種都需要用心,或者說是用錢!

像是三秋杯、雞缸杯這樣的頂級瓷器,原來國內彷制,必須要靠國家的力量。

想要以個人之力,來完成這種頂級宮廷御窯廠生產的精品瓷器,不是要有巨量的錢,就需要最頂級的技術。

這樣的瓷器,陳文哲自然是忍不住要心動的。

而在陳文哲忍不住親自下手之後,這條彷三秋杯的生產線,也就正式成立了。

只不過,一條三秋杯生產線,聚集的高階工藝師就太多了。

不說器型、紋飾什麼的,這是基本功,想要來這條線上幹活,都必須要有有這份自信。

其他就是釉料的調配了,調配的好,燒製出來漂亮,那才有資格上三秋杯。

這就能難道不少人,因為三秋杯、雞缸杯上的釉色,實在是太多、太漂亮了。

不說奼紫嫣紅兩種,因為這兩種他原來做過。

紅色就不說了,他已經全部做過,綠色釉瓷器他也做了不少。

就連奼紫,他也做過好幾件精品雞缸杯,並不陌生。

反而是黃釉瓷,他沒有做過太多。

黃釉可不簡單,就算是陳文哲也需要認真研究一下。

要是認真研究黃色釉,不說真假,只是說黃色的釉色,那歷史就長了。

我國最早的黃釉器,可追朔至漢代。

之後幾乎每代都有創新、突破。

東漢陶匠,就在釉料中加入鐵的氧化物作為呈色劑,並以鉛作為助溶劑。

在窯爐氧化氣氛中,利用鐵的呈色反應,創燒出了黃褐色的彩釉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