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更是因長期開採而愈加稀缺,寸土寸金。

特級的高瓷土,白色細膩,燒製成瓷後胎質潔白細膩。

這種燒製出的白釉,柔和表裡如一,杯體輕薄透光,注入茶湯更顯茶色。

之前陳文哲說的五隻十億杯,均胎薄釉潤,還來源於歷經千辛萬苦還原出的古青花料——蘇勃泥青。

在這裡要特別注意一點,明代的蘇麻離青料,跟元代的用到是不同的。

雖然明代早期,因為戰爭從元代接收了一些波斯的蘇麻離青料。

但是後來使用的蘇麻離青,肯定是從東南亞得到的。

這是陳文哲經過長期研究,最終證實的。

當然,這一點不止是他注意到了,其實很多高手,都有這種想法。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鄭和下西洋以後,由於海路交通的拓展,促進了我國瓷器生產的發展。

青花瓷在燒製上,得到了鄭和下西洋從東南亞地區,帶回的“蘇麻離青”為釉料。

此時的瓷器製品極為美觀精緻,出現了自元代末期青花瓷成熟以來的第二次發展高峰。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被稱為是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

而元青花呢?它在歷史文獻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首次對傳世的元青花瓷器進行了研究。

幾十年來,國內外古陶瓷專家、學者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元青花鈷料產於何處,從哪條通道傳入我國的,至今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

在此前提下,將元青花鈷料和“蘇麻離青”認定為一種礦物的論點,是不嚴謹的。

“蘇麻離青”是鄭和下西洋時期的特定產物,學術界沒有理由將其混淆。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生產,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並且以其胎、釉的精細,青花的濃豔,造型的多樣和紋飾的優美而負盛名,所以才會被稱為是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

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其特點是髮色明豔,呈色穩定。

其暈散現象,更是新穎別緻,儼然具有我國傳統水墨畫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

尤其是宣德時期的青花瓷,與我國傳統文化有機的結合,而被民間稱之為“青花之王”。

在曹雪芹的著作《紅樓夢》中,描寫的“鬼臉青的花甕”就是永、宣時期“蘇麻離青”青花瓷。

永、宣官窯青花瓷,對於我國青花瓷發展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經國內外古陶瓷界多年來的考證研究,基本贊同“蘇泥渤青為明初鄭和下西洋從東南亞引進”。

當然,也有人認為從尹斯地區引進。

至於“蘇麻離青”料的確切產地,由於缺乏文獻記載和實物依據,歷年來國內外古陶瓷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國古陶瓷專家葉文程先生,透過對東南亞出土的我國瓷器研究後,有了明確答桉。

因為在菲律賓發現的永樂壓手杯,正是鄭和下西洋時期,從蘇門答臘和渤泥帶回的“蘇麻離青”為釉料燒製的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