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造像,為什麼珍貴?

因為流傳到現在的數量很少,就算是陽洛那邊的千年世家,也不可能收藏太多。

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實在是太亂了。

特別是到了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朝,共一百六七十年。

這個時期佛教相當發達,杜牧有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但是南朝留下來的佛像很少,比較著名的是川都萬佛寺出土的一批。

特別是南朝的銅佛像,確為真品的全世界僅有數尊。

今天凡是看到南朝款的佛像,多為偽品。

有的如清端方舊藏,宋元嘉十四年(437年)韓謙造金銅佛像這樣的名品,也是清末彷造。

首都博物館一展櫃內有很多小佛像,絕大多數都是唐代的。

但是都被人加刻了南北朝的款,市場中雜亂的情況也就可以想見了。

繼續向前走了幾步,終於看到的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造像了。

但是,這些佛造像也不簡單,這是唐、宋、遼時期的佛像。

而且品種更加豐富,可以說什麼樣的佛像都有。

不說其他,只是一個唐代,就有這太多的品種。

唐代年,前後近300年。

佛、菩薩、羅漢、弟子、天王、力士等各尊都有。

這些佛祖,其職守更加明確,個性化更強。

可以說佛經上所描述的各神祇都已完備,而且道教像也多有出現。

比如眼前這尊唐代倚坐彌勒像,還是鐵製的。

如果陳文哲沒有記錯的話,這樣的一尊彌勒佛,應該是藏在長安博物院。

在初唐和盛唐時期,因為絲綢之路等原因,國內開始全面接觸西域文化,深受國外美術思想的影響。

反映在佛像上,衣紋開始儘可能地寫實。

特別喜歡錶現衣紋的立體感,層層疊疊的衣紋顯出質感。

唐代因為國力強盛,以胖為美,反映在佛像上就是頸部出現了「三道」線紋。

像是眼前的這尊唐夾紵乾漆佛頭像,彷的十分不錯。

反正你一看,就有一種盛世大唐的美感,絕對不可能看錯。

也對,能夠彷製出那麼一套精美昭陵六駿的高手,彷制一些唐代佛像,肯定很容易。

再說,他研究宋代技術應該很長時間了,或者乾脆就是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都在做這一行。

這樣一來,能夠把宋彷的手藝研究透徹,也不是多麼讓人奇怪的事情。

不過,後面的佛像是怎麼回事?感覺有點頹廢啊!

後面那一熘佛像,從第一尊開始,越來越差。

「這是中晚唐時期的佛造像?彷的還真是夠專業的!」

中晚唐以後,佛像做工開始衰退,所以,眼前中晚唐的作品,也出現了品質的下降!

要不說現在的高手彷古工藝大師,都很專業呢!

眼前的這尊佛像,已經沒有了盛世時的那種氣勢如虹、充滿自信的風貌。

而且這種頹廢,還是逐漸消失的。

表現在這裡的一系列佛像之上,就是佛像造型開始變得拘謹,衣紋簡略,沒有那麼複雜的轉折。

坐佛身上下垂於臺座的大衣角退縮,僅搭於臺座邊緣。

佛像做得越來越枯瘦,盛唐時的立體飽滿之感不見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