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石碑最後存放的地點,倒是在大海市,可這東西能是真的?

這塊碑的原石,於清嘉慶年間在興平縣出土,為大海陸君慶官西陝興平時所得,旋歸大海徐渭仁(紫珊。

徐氏十分珍愛,從關中把此石攜至大海,自號其齋曰“隋軒”,並廣泛椎拓。

據說用墨較濃,字畫瘦細。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大海小刀會農民起義戰爭期間,原石毀佚。

徐氏拓本流傳甚少,出土初拓本尤為難得。

現在最出名的拓本,應該是藏在神都圖書館、神都大學藏本、霓虹三井文庫、徐渭仁氏拓本。

石碑不存,流傳在人間的便只有拓本了。

《董美人》的拓本大約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初出土時在關中的拓本。

這種拓本多以澹墨輕拓,所謂“蟬翼”本,就是指拓本的墨色極澹,薄如蟬翼,非常準確地拓出了原碑的字跡。

這類拓本,流傳極少,也極為珍貴。

陳文哲眼前的這塊石碑,很顯然就是根據這種拓本複製出來的,要不然不可能這麼相似。

除此之外,還有大海圖書館藏有陳景陶(愨齋)題字藏本,即為此類最佳本。

第二類,是徐渭仁把石碑搬運到大海市之後的拓本。

據說這種拓本用墨過濃,也許是拓手不精的緣故。

這個時期的拓本的墨色,把原碑上的字跡浸染覆蓋了許多,筆畫變得細小模湖。

據一些專家說,大海時期的拓本與關中時期的拓本相比較,“疑非一石所出,細細勘之,石花字畫均合,乃同出一石無疑。”

這種拓本數量多一些,價值也相對低一些。

第三類拓本,是碑毀之後重刻的拓本。

想到這裡,陳文哲反而有了一點想法。

特別是第二種拓本,居然被認為可能是假的?

陳文哲博聞強記,現在就起作用了。

所以,再看眼前石碑是時候,他就特別注意了。

這塊石碑是小刀會起義的時候毀壞的,但是,誰也沒有親眼看到啊!

再說,一塊石碑,怎麼損壞?

你故意砸它?還是放火燒掉了?

都知道這是一塊寶物,誰會費心費力,特別砸了這塊寶貝?

就算小刀會的起義軍都是文盲,他們去搶點其他寶貝不好嗎?居然還有時間損毀一塊石碑?

這傳說怎麼看,都有點像是假的,像是放出來的煙幕彈啊!

小刀會起義的時刻,不要說大海市,就算國內整個大環境都不好。

藉著這次事件,是不是可以順勢把這塊石碑藏起來?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是不是眼前的石碑就有可能是真的?

想到這裡,陳文哲認真了起來。

不過,他也沒有就真的以為,這是真品。

只不過,既然被李天強放在這裡,而且放在了最顯眼的地方,那肯定是有點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