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任勝利者打扮的小姑娘(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惜,這一件車轄,卻是隨葬在了墓中。
“這地方好像不是寶雞那邊?也不知道這片墓地,被人發現了沒有。”
墓葬之中的東西,看看也就算了,因為它們很可能留不到現在。
這裡面的很多東西,都會隨著時間腐朽。
反而是一些金玉之物,能夠留下來。
比如其內的兵戈,裡面比較珍貴的肯定是蜀戈。
其中有更加珍貴的,就是帶玉的兵戈。
像是銅內玉援戈,這東西之前也出土過,屬於商代,出土於南河新鄭。
這種類似於禮儀兵器的長戈,只是剩下的一部分,就長32厘米,寬6.5厘米。
這種鑲玉的戈,巧妙地結合了玉石和青銅兩種不同質地的材料,為我國目前存世最早的銅內玉援戈。
這種東西應為商王兵權象徵,而非實戰兵刃。
史書多載商紂王眾叛親離,開戰後不久軍隊集體倒戈,但另一些資料卻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從剛才陳文哲看到的畫面,也能分析出一些事情。
如果紂王真的無道,那麼牧野之戰也不會打的那麼慘烈。
那麼多人,甘願為了一個無道的紂王赴死?
其實,從很多史料分析,就知道紂王並不是真的昏庸無道。
真要算其阿里,他還是一個比較兢兢業業的皇帝。
農業方面他重用費仲,大力推廣牛耕和灌既,鼓勵百姓種植農桑。
這樣才有了後來商朝的繁榮昌盛、萬邦臣服。
在人才上他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當時的武將蜚廉和惡來,就是從平民提拔上來的。
這兩個人在擔任將軍期間,為帝辛滅了黎國、蘇國等,由此可見帝辛的眼光還是非常好的。
都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書向來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秦始皇是這樣,紂王也是,後來的明代歷代帝王,也被糟蹋的不輕。
這都是歷史這個小姑娘,被勝利者隨意蹂躪的結果。
當然,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
一些謊言之所以被編造出來,肯定是有點原因的。
比如《史記》中對紂王的昏庸無道,是這樣描述的。
大取樂戲於沙丘,(紂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紂王在歷史上也可以說是暴君之首,提到暴君,就會想起他。
可真實的紂王,真的如同部分史書上描述的那樣嗎?
紂王名辛,紂是後人給他封的諡號。
不同的諡號有不同的涵義,像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
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
紂的意思為兇惡不義,從這可以看出後人對他的評價。
可評價再差,他也有其閃光點,這一點到很像是王莽,因為帝辛其實也是個失敗了的改革者。
在商朝末期,貴族掌握著巨大的權力。
而爵位世襲,帝辛對此十分不滿。
因為無論貴族的後代是否賢良,都會有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