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形制罕見(第2/2頁)
章節報錯
經專家鑑定為越窯青瓷,是越窯青瓷中極其罕見的國寶。
1985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如今這件文物館藏於慈溪市博物館中。
值得一說的是,這慈禧博物館中,館藏有歷代文物三千多件,其中越窯青瓷文物超過一千多件。
但是這隻越窯青瓷三足蟾蜍硯滴,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隻北宋越窯青瓷三足蟾蜍硯滴,高6.2、長10.4厘米,托盤高1.5、口徑10.8、底徑3.5厘米。
取荷葉為托盤,三足蟾昂首立於荷葉之上。
雙眼呈桃葉形,兩前足自然支撐,後獨足曲蹲若欲躍之勢。
蟾背上開一進水孔,蟾嘴留小口用於出水。
此器工藝精湛,釉色青瑩,造型匠心獨具,意趣盎然,堪稱宋代蟾滴中的經典傑作。
這蟾蜍硯滴中空,背上小孔便是注水孔,出水孔。
當然是蟾蜍微張的嘴,水一滴一滴滴入硯臺,慢慢把墨推磨開。
這個細而漫的過程,雅緻的調調就隨著墨色漸濃而出來。
制瓷大師將情態優雅、形神兼備的蟾蜍,與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這既符合文人雅士的美好祈盼心態和審美情趣,實在是一件富含藝術美感、價值連城的越窯瑰寶。
這件寶貝值得研究的還有很多,比如為何用蟾蜍題材來塑硯滴?
這“三足蟾蜍”的地位,可見於國內首次窯址博物館合作打造瓷器精品展。
當時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多達20多件,可慈溪這隻“蟾蜍”待遇最特殊。
它陳列於展廳最顯眼的位置,國寶青瓷“北宋蟾蜍硯滴”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傳言興起時,還適逢一本新書《蛙》獲諾貝爾文學獎。
當年的網友更是燒腦猜測,這是否根蟾蜍硯滴有關?
古人磨墨前,需要滴些清水,但水量難以控制,於是有了硯滴。
硯滴做工都比較精美,材質除金屬、玉石、瑪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
在造型設計上,也是窮其工巧,堪與後世出現的紫砂壺藝術相媲美。
它們大都古雅別緻,多姿多彩,散發著濃郁的華夏文化氣息。
硯滴做成蟾蜍狀,自漢代就有,到三國兩晉,已屢見不鮮。
南宋陸游,就有“水冷硯蟾多薄凍”的說法。
在民間,三足蟾蜍又被稱為“金蟾”、“金錢豹”,專以錢幣為食,寓招財進寶、富貴祥和之意。
北宋越窯三足蟾蜍硯滴,金蟾與淤泥而不染的荷葉於一體,形制罕見。
像北宋三足蟾蜍硯滴這個造型的青瓷硯滴,十分少見,國內完整無損的也只剩這一件了,因此十分珍貴。
這樣的東西,像是陳文哲這樣的古董愛好者,只要看一眼,就絕對不可能忘卻。
而眼前的很顯然不是瓷質的,也不是青瓷,而是金器。
一件黃金器,而且用料敦實,可造型卻跟那件北宋越窯三足蟾蜍硯滴一模一樣,怎麼不惹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