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人之先也祖龍(第2/3頁)
章節報錯
我們知道,寫文章的時候為了說清楚問題,往往用人們比較常見的事物來打比方。
比如說告訴你牛頭梗長得像孫紅雷,那麼你就有一定印象。
如果告訴你像趙三娃,你就沒有任何印象,因為你不知道趙三娃是誰。
這說明龍在當時,是比較常見的動物。
甚至寫到了龍骨,山海經之中也沒有描述龍骨是什麼樣子的。
說明他心裡斷定,讀山海經的人是知道龍骨的樣子的。
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龍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動物,所以不用花刀骨(筆墨)去描述它們的長相。
山海經時代的文字,是用刀刻在獸骨上的,叫骨刻文。
在山海經時代,龍既然是一種常見的動物,那麼到底是家畜還是野獸呢?
山海經也給我們透露出來了,下面是摘抄的幾句。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乘兩龍。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冰夷人面,乘兩龍。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耳兩青蛇,乘兩龍。
無一例外,都是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的,就像老子的青牛,關雲長的赤兔。
而且都是乘兩龍,沒有一個人是坐著一條龍出行的。
但是山海經並沒有說這些龍是飛行還是爬行,我們一般理解為在空中飛來飛去。
這說明在山海經時代,龍這種常見的家畜,主要作用是坐騎。
它們不能像九尾狐那樣在荒山野嶺自由生長,偶爾找個人來吃一下。
也不能像巴蛇那樣,餓了吃一頭大象,吃一次管三年。
它們的作用等同於牛馬,他們的地位是非常低賤的。
而在山海經之後,包括尚書,論語等對華夏起到重大影響的書,都沒有提到一個龍字。
春秋戰國時期,僅有荀子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龍:“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
一直到史記出爐,又提到龍了。
而且講到的是,華夏最後的兩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