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絕世雙璧(第1/2頁)
章節報錯
可惜眼前的青銅巨龍不是正品,陳文哲看不到當時修復的場景,要不然收穫會更大。
而就算這樣,陳文哲也能夠透過眼前的彷品,推斷出當時這件青銅器的大體模樣。
他知道,當時發現它們的時候,那就是一堆包裹嚴實的青銅殘件。
當一大堆時是銅鏽斑駁的銅塊,總共8塊,重92.5公斤。
長安市公安局將8件秦代青銅龍殘件,移交西陝歷史博物館後,才經文物修復專家反覆研究、仔細拼對,才發現這是一件令人歎為觀止的秦代青銅重器。
1號、2號殘件經粘接為龍頭;
4號、5號殘件粘接後為一個整體,長83厘米、寬20.1厘米、壁厚0.4厘米至0.6厘米。
從中可見龍體是分別鑄造後焊接而成,它們與3號殘件龍體呈穿插關係,構成盤屈纏繞的雙龍。
8號殘件為龍尾,是4條龍尾交纏,呈中空錐體,底徑32厘米、口徑19厘米、高28厘米。
專家判斷,盤纏青銅龍應該是一對,只可惜其他殘件不知身在何處。
相比原來的器型,現在修復的部分,肯定差之甚遠。
但是,因為盜墓,真正的原器型,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樣子。
現在也只能認為,他是一件樂器的底座了。
所以,那件三足蛙青銅鼓,就放在了它的後面,沒有放在其上,也是不知道這麼做對不對。
繞過這兩條氣勢磅礴的青龍,後面除了那靈山三足蛙青銅鼓,就是一隻大型圓鼎。
看到這隻圓鼎,陳文哲立即笑了出來。
這些東西,居然都有關聯,雖然不是配套的東西,但是都能聯絡起來。
“這是子龍鼎吧?”
要知道最早的龍字,可就是出自這尊鼎。
“厲害,居然一眼就認出來了。”
李金鯉不得不佩服陳文哲,在鑑定文物這方面,他真的是很厲害。
商子龍鼎,商代末期青銅圓鼎,國家一級文物,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
子龍鼎系20世紀20年代出土於南河輝縣,後流入霓虹,又輾轉至香江。
2006年4月由國家文物局徵集回國,現藏於華夏國家博物館。
商子龍鼎通高103厘米,鼎寬37厘米,腹深43厘米。
它儲存品相完整,造型雄偉,器身飽滿,體型碩大。
這一件圓鼎是已發現的所有商代青銅圓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時也是迄今所知帶有“龍”字的最早青銅器。
商子龍鼎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就是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
高出鼎身22厘米的雙耳,為整個大鼎增添了威嚴的氣勢。
器頸部和三足的獸面紋飾雄渾莊重,顯示出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技術。
作為我國商代青銅器中的瑰寶,子龍鼎與最大的方鼎——司母戊鼎相映成輝。
它們一圓一方,堪稱青銅國寶中的絕世雙璧。
2013年8月,子龍鼎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專家根據掌握的資料推測,子龍鼎很可能出土於我國南河省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