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在南河南陽的西北,是我國傳統的玉材產地。

獨山玉和疆省的和田玉、遼省的岫玉、北湖的綠松石一起稱為“華夏四大名玉”。

“瀆山大玉海”相傳是元二年(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為犒賞三軍而制。

它由一整塊黑質白章的巨型玉石凋刻而成,周身凋刻波濤洶湧的大海。

在海濤之中,又有龍、豬、馬、鹿、犀、螺等神異化動物遊戲其間。

整體略呈橢圓形,內裡被挖空,可儲酒30餘石,大約相當於三千六百瓶一斤裝的白酒。

元朝滅亡後,元大都的宮殿大多被拆毀,放置大玉海的廣寒殿,卻被幸運地保留下來。

明萬曆七年(1579年)端午節的前一天,廣寒殿失火,繼而倒塌,“瀆山大玉海”被緊急轉運到了皇家的御用監。

御用監是專門製作宮廷器玩的地方,清代時改為道觀,名真武廟。

道士們不知它的來歷,將它作為醃菜缸使用了100多年。

直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真武廟重修時,道士們才發現石缽實為玉製。

於是他們將菜掏出,清洗乾淨,在裡面儲水,並放入山石,置於觀音大士前,以示南海普陀之意。

乾隆年間,賜居在這一帶的翰林院學者來廟裡遊玩,看到這一不凡的玉缽,認為絕非民間的器物。

他們翻尋資料,反覆考證,驚喜地發現這就是丟失數百年的元代廣寒殿前的大玉海。

於是報告給乾隆皇帝,通曉歷史文物的乾隆喜出望外,於乾隆十年(1745年)命內務府撥銀十萬兩買回玉缽。

但他沒有同時移回底座,而是另刻漢白玉底座改置玉缽,一同置於北海團城承光殿前。

“瀆山大玉海”是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且在我國傳世至今的數十萬件玉器中,它是唯一一件可以辨認的蒙元時期的玉器。

公元1271年忽必烈才定國號為元,之後幾十年的時間,就是這件大玉器的製作時間。

可以說,這件大玉海的製作時間,已經算是十分精確!

所以說,從元代以來,這件大玉海在歷史上都算是流傳有序。

元明清三代都有歷史記敘,是當之無愧為“鎮國玉器之首”!

可以說,這件龐大的玉器,傳奇性十足。

而除了兮甲盤、大玉海之外,還有另外一件國寶,就是努爾哈赤雲板,它則被用來當過鈴敲。

努爾哈赤鐵質雲板,鑄造於後金天命年間,距今已有380餘年的歷史。

雲板作為八旗官兵守邊報警的工具,以及後金宮廷內傳遞資訊的器具,為維護其政權穩定發揮過重要作用。

努爾哈赤雲板全板為生鐵一次澆鑄而成,全高55.5厘米,厚1.2厘米,重12.5千克。

上、下部分均呈雲朵形狀,板身為長條形。

雲板上部有一圓孔,為穿系掛繩所用,一面鑄紋較少,僅在下部雲頭內鑄有少量花卉紋飾;

另一面上下雲朵表面鑄卷草花紋,雲頭內各鑄有一朵凸起花卉,兩面下部中心均為圓形敲擊凸點,周圍飾有花瓣紋。

板身中部一面鑄有漢文文字,右側為楷書雙勾體“大金天命癸”,左側為楷書陽文“亥年鑄牛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