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歷時近四年,才使“雲紋銅禁”修復完成。

1984年9月,“雲紋銅禁”終於以本來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它修復之後,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通長124厘米、通寬68.3厘米、通高29.5厘米、重191斤,呈長方形的樣子。

而在這麼大的個頭當中,是一層層的鏤空紋飾。

特別是在中部有一個平面,平面周圍及器身均以鏤空、層層盤繞的雲紋組成。

最後是器下有12個昂首伸舌、挺胸凹腰的怪獸作足。

器身四周附有12個口吐長舌、曲身卷尾、攀緣登壁的龍形怪獸為飾,形成群龍拱衛的場面。

“雲紋銅禁”以失蠟工藝鑄造,在器表之內,用四層粗細不同的銅梗加固支撐。

這是我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失蠟工藝鑄件。

“雲紋銅禁”的出土,將我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100年。

南河博物院建院80週年之際,經專家們一致推舉,“雲紋銅禁”成為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

在那幾年的時間裡,王長青父子倆經常忘記下班的時間。

有時“雲紋銅禁”修復到關鍵的時候,父子二人會在修復室待一天。

早上從家帶飯,午飯都在修復室裡解決。

平時父親自己走著上下班,到冬天就要王琛騎腳踏車帶著上下班。

因王老先生有孝喘病,最怕的就是冬天。

有時王琛也勸父親休息幾天,但父親老是說沒事兒。

每當王琛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都對父親的工作態度油然起敬。

所以,王老先生對文物修復事業的認真和執著,深深地影響著王琛。

像是他們那老一輩人,最大的心願後繼有人。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文物修復工作流程複雜,技術要求高,相當有難度。

就拿春秋出土的“重環紋簠”青銅器修復來說,得經過很多道程式,才能修復完成。

像是斷碴清理、整形、製版翻模、補缺配件、磨製鋦口、銅鋦製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之後還需要焊接、清洗焊劑、除鏽、填縫打磨、內部貼膠、紋飾繪製、花紋鏨刻、除膠、清洗、著色、做鏽等,總共17道程式。

如果遇到殘缺變形更嚴重的如鎏金鎏銀、鎏金鑲嵌綠松石、錯金銀絲及金銀片、漆嵌金銀絲及金銀片、銅鑲銅、鑲嵌綠松石的器物等,就需要20到30多道程式。

和老一輩修復專家相比,現在的文物修復用上了高科技,比如機器除鏽。

透過回朔,陳文哲真的學到了很多,比如用一些現代工具。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現代工具用起來更簡單。

還有,參與修復青銅器的工作人員可不少,那麼多人,總是有分工的。

他能看到,修復工作中,工作臺的櫃子裡,各種形狀奇怪的小機器。

比如有一種醫用潔牙機,分平頭和尖頭兩種。

平頭的能用來剷掉大面積銅鏽,尖頭的可以去除紋飾縫裡的鏽質。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