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歎為觀止(第2/2頁)
章節報錯
主要還是因為雲紋銅禁,整體用失蠟法鑄就。
文獻所見我國最早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是在唐代初年。
所以,學界一般認為我國失蠟法工藝源自阿三國。
但云紋銅禁的出土,將我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1100年。
由此,學界認為失蠟法鑄造工藝,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我國就已相當成熟。
這樣一來,自然也就不可能是從阿三那邊傳過來的。
看著眼前的雲紋銅禁,陳文哲還是忍不住感慨,這東西的製作實在是太複雜了。
特別是長方形面的周圍,及四壁,均以內外多層、粗細不同的銅梗盤繞而成。
其上錯綜複雜又玲瓏剔透的鏤空雲紋,看著就有點眼花;
還有禁體四周有12條龍形怪獸,獸有大角,張口吐舌,挺胸揚尾,攀附於器壁之上,作窺探狀,有歡跳欲活之感;
底座四角為12個首飾高冠,昂首吐舌,挺胸凹腰,揚尾承器的虎形足承託器身,構築起銅禁的莊嚴與神聖。
而這樣的一件造型複雜的國寶,當時發現的時候,禁體破裂成十餘塊。
當時銅禁的銅梗殘斷,雲紋剝落。
附獸、座獸,全部從本體脫落,並且大部分殘缺不全。
可以說,當時發現銅禁的時候,它已成數百塊碎片,銅梗和銅渣,更是裝了幾個袋子。
就是這樣一些破爛,最終被南河博物院高階技師王長青先生,帶著他的幾位徒弟,用了4年時間,修復完成。
他們透過拼接、矯形、粘接、翻模、補配、做舊處理等手段,最終將雲紋銅禁完整修復,使銅禁恢復原貌。
修復過程中,首先用較完整的獸體制作石膏模,用錫澆注成兩個半獸,視獸體缺少什麼,就從上面擷取補配。
頭頂上的頂花以及尾部的尾花脫落及殘斷,幾乎找不到完整的,用較大的殘塊翻模補配粘接。
銅禁破碎到如此程度,讓人惋惜,但是從另一方面講,能夠為近距離觀察銅禁結構、研究銅禁鑄造工藝提供便利條件。
雲紋銅禁造型奇特,紋飾細膩繁縟,工藝複雜精湛,其鑄造工藝中使用的失蠟技術,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實物例證。
它的出土,不僅對研究我國古代青銅器,及楚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並對研究我國古代科技史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當然,對於陳文哲來說,最重要的是透過修復這件國寶,讓我們國內的專家,更加熟悉這件青銅器,也摸透了它的製作工藝。
對於這件寶貝的製作工藝,陳文哲也是很有興趣的,畢竟它的器型實在是太複雜,也太過精緻了。
只不過,他只是剛剛使用回朔,就看到這件寶貝的製作者。
他居然不是王長青,而是他的兒子。
在這期間,他還看到王琛跟隨父親王長青,修復“雲紋銅禁”,還有期間還修復了王子午鼎,可以說真是意外收穫。
陳文哲還真沒想到,檢視這件彷制雲紋銅禁,還能另有收穫。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