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紋銅禁由禁體、12條龍形附獸、12條龍形座獸三部分組成。

禁體由禁面及四周側壁組成,壁厚不足5厘米,中空。

在銅禁不足5厘米的厚度中,有五層結構。

第五層,由特粗直銅梗組成口字型;

第四層細銅梗,一端附著在第五層口字型銅梗上,平伸後彎曲向上或者向,上分叉後支撐第三層銅梗;

第三層銅梗為較細直梗;第二層立於第三層銅梗上,是逐漸變得更細的小圓立柱或者下面分叉的人字形立柱。

這四層銅梗穿插連線,形成一一個長方形的框架,支撐著雲紋圖桉,起到穩定及承重作用。

第一層亦是最外面一層是雲紋,大多由c形紋、變形人字紋和x形紋組成,它們互相交錯但不交叉,形成透凋的雲紋平面。

禁面中間由一塊長方形平面銅板組成,在銅板的背面有一根起加強作用的橫樑。

底座四角及禁下端,承託銅禁的12個座獸的臀部上方,有12個澆口,澆口處留有殘柱。

在禁側底邊,每兩個座獸的中間點,有12個冒口痕跡。

禁的四周攀附著12條龍形怪獸,前後各四個,左右兩側各2個。

附獸與禁體是卯榫結合,禁體上有12個榫頭,12個附獸的肚子上各有一個卯。

足獸也是如此,禁底部有12個凸出的柱狀,足獸腰部有一個孔,可以穿插進去。

就是這麼一件又大,器型有複雜,做工又精細的青銅器,當時發現的時候,看著就如同=一團團殘渣!

那是1977年夏末,南河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庫水位下降。

一座深藏在水庫之下的千年古墓被衝開,大批的青銅器和玉器被衝出丹江,暴露在丹江的兩岸。

當地的文物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後,立刻趕赴現場,開始了收集散落文物和現場勘探的工作。

經過一番探查,考古工作人員發現此處是一個墓葬密集的古墓群。

但是由於當時雨季來臨,丹江水位上漲,發掘工作被迫中斷了。

第二年,文物部門立刻對這片墓地,進行了搶救性挖掘。

當時共發掘出了24座春秋時期的楚墓,和一部分漢墓,出土了許多價值不菲的珍貴文物。

其中2號墓出土了成套的青銅禮器,在出土的眾多精品中,雲紋銅禁就是其中之一。

南陽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能夠有這種規格,還能出現那麼多古墓,肯定是跟地理位置有關。

南陽淅川縣位於hen省的西南部,西接西陝,南鄰北湖。

北面和東邊連線伏牛山脈,丹江、淅水貫穿全境。

丹江與淅水交匯的川地,及丹江下游的順陽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這一地區古人類主要生活集聚地。

下寺,位於淅川縣城南五十公里丹江西岸的龍山腳下,東距丹江西岸六公里。

此處是一座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與西北方向的上寺遙相呼應。

可惜,自丹江水庫建成蓄水後,下寺及龍山大部被水淹沒。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