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很清楚的知道,現在網上有文章,登載簠齋先生(陳介祺)原拓的西周重器【兮田盤】拓片,一般都是寫作【兮甲盤】。

對原文不作評論,只對器物的名稱,發表意見。

很多人實在不能苟同,不想稱其為兮甲盤,認為有必要糾正。

簠齋先生拓片的字跡,拓制的非常清晰。

如果你看過,認真看過,仔細看去,就會發現上面明明寫著的是“兮田”怎麼變成了“兮甲”?

拓片左下方蓋有“簠齋”兩字收藏印,說明此器為簠齋所藏,拓片為其所拓。

現存的《簠齋藏古目》書中第九類,記錄了藏有西周銅器“盤”類,共有四件。

其一就是【兮田盤】,寫的很清楚。

文中並記錄了,此器已損壞:“足損”。

這是簠齋親筆手書的記載,當確定無疑。

從外形上鑑定,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因為這件兮甲盤太出名了,畢竟西周“大鐵鍋”坎坷七百年的故事,在行內已經是耳熟能詳。

所以,這件青銅器,也是最有故事“國寶”,也是史上最貴的平底鍋。

話說公元1283年,仕途不順的書法家鮮于樞定居杭市。

一天,他應邀前往同僚李順俌家中做客。

席間一道“烙餅”美味可口,鮮于樞甚是喜歡!

誰曾想到,這餅可大有來頭!

居然是用一口3000年的西周“大鐵鍋”烙成……

鮮于樞性格本就豪爽,在席間吃到美味的烙餅,便突然有了要學一學做法的念頭。

於是,他起身前往李家廚房,準備偷師幾手……

然而,當他一眼瞧見灶頭那口烙餅的鐵鍋時,心中不禁咯噔一下!

這……真的是平頂鍋嗎?為何鍋底隱約有字?

鮮于樞不虧是元代極具才氣的文人書法家,只消一眼,他便看出那平底鍋地的字跡非同一般!

這絕非是有人信手塗鴉,鍋底密密麻麻上百個字跡,竟然都是千年之前的西周金文?

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那個時期也稱金文。

原來,李順俌也是在別處得到此物,放置於家中多時無用,竟然被廚娘拿去硬生生敲掉底座,搞成了烙餅的鍋子“廢物利用”……

鮮于樞哭笑不得,他認定此物為西周古物,不忍其淪落為炊具使用,隨後花錢買入……

因為兮甲盤是重寶,這一點古人也是認同的。

畢竟之前被南宋皇室收藏過,還有機率,元代的人自然也會知道。

所以,兮甲盤被書法家鮮于樞“拯救”於廚房之間的故事,就廣為流傳。

所以,自南宋以來,古籍記載中便出現了一件西周青銅盤的記載,據說是從一古墓中出土。

古墓在哪,已經找不到,但是後來確定了是兮甲的墓,而且還找到了有銘文的他的墓碑。

很可惜,兮甲盤這件重器後來的下落不知,但幸運的是陳介祺老先生為我們留下了歷史的真跡。

《簠齋藏古目》中,兮甲盤內銘文的原件影印圖,能看的十分清楚。

陳文哲自然也研究過,現在就算讓他仔細看,也肯定是大機率讀作兮田。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