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還有所在水域的水深,船體埋藏的深度,周圍的環境等等。

最終得到確切資料,古船殘長約38.5米、殘寬約7.8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

沉船上部的尖艏、攬樁、主桅杆、左右舷、上甲板等結構完整。

考古人員透過選取前後其中4個艙室,進行了小範圍清理,均發現艙內有碼放整齊的景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

另外,在船體及周圍還出土了紫砂器、南越產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等。

除此之外,還有船上的一些東西,比如桅杆、大型硬木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金屬鑽頭、鑽桿以及黑色礦物等大量文物。

2021年7月至9月,大海市文物局再次組織水下考古專業機構,對長江口二號古船及周圍進行了水下調查。

他們清理出,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60厘米高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瓷器。

特別是古船中部分出水瓷器底書“同治年制”款,為古船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清代的沉船,上面還有外國貨,那麼他到底是進口的船,還是出口的船?

最重要的是,這艘船上還有一些元青花,特別是其中還有一件六十厘米高的青花大瓶,這就比較有意思了。

這樣一來,之前陳文哲打撈的清代沉船,發現宋代、元代瓷器,也算是再正常不過了。

不過,在檢視這艘沉船打撈出水的過程,還是讓陳文哲有點驚訝。

因為他發現,在這長江口打撈沉船,一點也不比在海上打撈沉船來的輕鬆。

由於長江口二號古船,受水流沖刷嚴重,特別是隨著長江口水勢流向改變,河床由淤積轉變為快速下切,致使古船加速露出河床表面。

這樣一來,船體面臨嚴重安全威脅,這也給打撈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目前全球水下沉船考古的打撈方式, 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提取船上文物後,拆解打撈沉船。

第二是採用圍堰抽水,進行考古發掘後再打撈沉船。

最後一種是使用特製沉箱,將沉船、文物與其周圍海水、泥沙,按照原狀,一次性吊浮起運整體打撈。

當時,為防止長江口二號古船遭到自然與人為破壞,專家建議需儘快打撈出水,並移入固定場所進行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研究及展示利用。

由於長江口水體濁度極高,水下能見度幾乎為零,平潮工作時間又很短,無法完成科學的水下考古測繪、拍照作業。

同時,水下考古和建造圍堰所需時間和成本巨大,圍堰後考古還將長時期阻礙航道。

因此,大海市文物局在聽取專家意見,評估沉船面臨的風險,綜合分析三種考古和保護方式後,決定對長江口二號古船採取整體打撈的方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的系統不正經】 【】

而整體打撈能以最短時間、最小成本、最大程度保留歷史資訊遷移沉船。

打撈方式確定了,打撈方法也至關重要。

當時的工作人員,針對長江口泥沙含量高,且水流速度快,及古船及其周圍環境的特殊性,專門設計了打撈方法。

負責這次古船打撈任務的專家,決定採用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創新方案——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來打撈這艘古代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