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七十八章真假偃月刀(第1/2頁)
章節報錯
傳說那在關羽死後,青龍偃月刀曾被人奪走。
但最終由關羽之子殺敵奪回了青龍偃月刀。
而這把刀的最終結局是什麼呢?歷史上真的有這把神兵武器嗎?
現在其實出土過“偃月刀”,但是與記載不符。
在貴市的馬家寨,曾出土了一批文物,考古專家在辨別墓主人是誰時,犯了難。
因為文物當中有一把刀柄與刀身,都雕刻著精緻龍紋的2米長大刀。
龍紋大刀的出土,讓專家們和周圍的群眾不禁聯想到傳說中的“青龍偃月刀”。
但此墓穴的文物,都出自雍正時期,這和偃月刀的出現的歷史時期,並不相符。
隨後,專家們在根據墓穴中的文物,以及歷史記載多次驗證後發現,此處墓穴應該是引發“三藩之亂”的吳三桂的後人之墓。
吳三桂出身於武將世家,精通騎射之術。
因不滿清政府,於是起義做起了為期只有五個多月的皇帝,稱自己的王朝為“大周”。
這把龍紋偃月刀,已經在歲月的侵蝕下變得破舊不堪。
在發現之後,被精心修復後,發現刀身上刻有極為不明顯的吳三桂的署名。
這下就證實了此偃月刀,並不是傳聞中的那把“青龍偃月刀”,而是吳三桂的佩刀。
但據記載,吳三桂驍勇善戰可以使用40餘斤的大刀。
而這把出土的偃月刀,僅有12斤左右。
雖然經過腐蝕後對重量有些影響,但還是無法達到記載中的資料。
所以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與文學作品對比下,文學作品中對於武器的描述,可能存在較大的藝術加工的問題,存在一定的水分,與事實不相符。
那麼對於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有沒有也進行了藝術加工呢?
現在將“青龍偃月刀”的重量換算,成今天的資料大概是在34斤左右。
用34斤的刀行軍打仗,還是非常困難的。
但根據歷史記載,關羽的武器並非是“青龍偃月刀”。
因為有關於偃月刀最初的記載,是在宋代的《武經總要》中有此武器的繪圖,而那時也叫作“掩月刀”。
《三國演義》之所以寫“青龍偃月刀”,是利用神兵武器,將故事變得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使英雄人物更加立體化。
那關羽究竟是使用的什麼武器呢?根據《三國志》對於關羽作戰時的描述:“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猜想關羽可能用於斬首的是矛,這樣在馬背上更加能靈活使用,還可以做突刺襲擊,而笨重的大刀並不適宜於平時的作戰。
還有諸多類似的神兵武器,在《三國演義》中出現。
比如與“青龍偃月刀”同負盛名的“方天畫戟”。
因為戟杆上繪有五彩修飾,根據記載是為呂布的武器,重約40斤。
而西羌國元帥越吉,更是有著重達100斤的長柄鐵錘武器,一錘下去,地面都會隨之凹陷,威力十足。
根據《三國演義》這樣的文學作品的藝術加工下,可以明顯看出,對於這些著名的英雄豪傑的兵器的描寫,都是經過誇張手法進行編撰的。
真實的戰爭,行軍打仗時都是以輕巧便捷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