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囂張到極點的劉備墓(第2/2頁)
章節報錯
讓他的聲譽流芳百世,在惠陵旁邊,專門修個小祠堂“陪葬”。
在君權至高無上的年代,這是諸葛亮作為臣子的至高榮譽了。
明朝的蜀獻王朱椿,在1391年修繕武侯祠和漢昭烈廟之時,突發奇想,將諸葛亮得像移入漢昭烈廟供奉。
這時,武侯祠和漢昭烈廟,才開始融合為一個建築群。
由於諸葛亮在民間的呼聲太高,完全是神話級的人物,漸漸的漢昭烈廟退居二線。
也就是在此時,武侯祠取代昭烈廟,成為整個建築群的總稱。
當然,這怎麼看,怎麼有個“宣兵奪主”的感覺。
不過貌似因為武侯祠的強勢,他裡面的惠陵漸漸的被人淡忘了。
現在若不是親自到哪裡,很難有人會想到武侯祠背後確是劉備墓,難道不是諸葛亮墓才恰當?
劉備墓,現在稱其為漢惠陵,陵墓佔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
走進陵墓周邊,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
史書明確記載,劉備生前最愛的甘、吳二位夫人,跟他一起長眠於此。
陵前有“漢昭烈皇帝之陵”碑,這碑並不是三國時期的產物,是1788年的清乾隆時期的權貴立。
從這個事實可見,劉備墓從古至今都是肉眼可見。
同時,歷朝歷代對它都很客氣,立碑也無疑是告訴世人,這墓當權者照著的。
而這可能是劉備墓,多年未被盜的重要原因之一。
畢竟盜墓這件不光彩的事,從業者,跟權貴們鬧翻了,往往是得不償失,或者是自尋死路。
至於還有其他原因,其實也很容易猜測,劉備墓沒人敢盜,肯定是因為諸葛亮早已安裝反盜墓暗器。
這一點,有一件文物的出土得以證明。
我國傳統觀念認為,身後之事重要無比。
正因如此,在古代權貴之人去世後,便會以豐厚陪葬品,來彰顯自身特殊的社會地位。
基於墓葬的特殊性,我國社會中衍生出盜墓賊這一職業。
在盜墓賊的破壞下,部分珍貴墓葬的價值悉數喪失。
為確保自身墓葬不受盜墓賊侵害,部分權貴之人在下葬前,往往會設計無數機關。
三國時期,劉備的尊貴地位顯而易見。
在其去世後,諸葛亮將他的墓葬內佈滿特殊機關,導致劉備之墓千年以來無人敢盜。
曾經,一件文物的出土,證明了劉備墓中機關的特別之處。
劉備墓中究竟有著怎樣的機關設計?這件出土的文物又有何種歷史價值呢?
古代社會中,部分別有用心之人為獲取更多的財富,便將目光放置到了那些權貴之人的墓葬中。
一般來說,權貴之人下葬之際,往往會選用無數珍貴的陪葬品,以確保自己後世生活得以有效保障。
利益的誘惑下,權貴之人的墓葬,成為無數盜墓賊覬覦的物件。
透過現代社會考古發掘可知,盜墓賊對珍貴墓葬的破壞是難以修復的。
三國時期,身為蜀國統治者,劉備的一生有著無數傳奇經歷。
從最初以草鞋為生的小商販,到最後蜀漢的開國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