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帶,盛行嫁娶之時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壇的習俗。

圓形的陶壇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鵲、蓮花鯉魚等內容。

牡丹象徵富貴、梅花喜鵲寓示喜上眉梢、蓮花鯉魚則有連年有餘之意。

這些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無一不體現當婚新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其二,圓形陶器要比其它形器的容量大,實用性更強,而且,在燒製過程中,圓形陶器不易變形。

界首彩陶的造型,在圖形的基礎上大量而又科學地運用S線,使造型的外廓線富有變化;

其正立面雙側的S弧度的大小、寬度、高低的變化,對陶器的容量和整體美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例項中可以看出,界首彩陶的形體十分符合黃金分割法。

眾多界首彩陶中的圓形陶壇、陶罐,其高與直徑之比,大多在6:4左右;

三彩陶掛盤的底部,與盤底之比也多在6:4之間。

因此,在自然乾燥和燒製過程中,其變形率最低。

界首彩陶,更多地運用了變化與統一的造型藝術規律。

S形線條的不斷變化,突出了形體的個性特徵,即弧線為主、直線為輔;

側面看,從壇罐的底部到頸部,都是由具有張力的弧線組成。

而頸部至口部則運用了少許直線,如此明顯的對比,凸顯其主次分明、曲直對比的鮮明個性。

主體部分(即壇體腹部)的曲線擴張,形成膨脹的近似於圓的形體,使S線形極致誇張,具有飽滿、豐碩的視覺效果。

而頸部直線的運用,可謂點到為止,恰到好處。

這些短直線的運用,起到不可替代的襯托作用,使圓的更圓,飽滿的愈顯飽滿,而且豐富了造型形體語言。

即曲中有直,柔中有剛,避免了造型單調、平淡的弊端。

直線只有長短的變化,而弧線則有力度和形體的多樣性。

直線與弧線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界首彩陶統一、協調、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這是現代彩陶的成就,而不是陶瓷的成就。

其實,最好的還是在瓷器之中,這一次陳文哲做了一批彩陶之後,最終還是迴歸道瓷器的製作之上。

那麼近代以來,瓷器的最為巔峰製作是什麼?

肯定是建國瓷,也可以說它是近當代陶瓷藝術的巔峰,時代瑰寶。

要想窺視一下近代藝術的巔峰,肯定要去景鎮走一遭。

陳文哲是陶瓷行業的絕對行內人,但是他還真沒有去過一次。

現在他的制瓷手藝,已經達到巔峰,自然不可避免的就想要去看看。

而他首先要看的,就是曾經的十大窯廠。

景鎮作為千年瓷都,經過千年光陰的洗禮,自隋唐開始就受命為朝廷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