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史前陶器,藝術最初的里程碑(第2/2頁)
章節報錯
迄今發現最早的陶豆,是出土於江浙蕭山的跨湖橋文化遺址,距今 8200~7200年。
主要見於我國的東部地區,商周以後還出現有青銅豆、漆器豆,一直延續到漢代。
商州紫荊遺址新石器時代黑陶斝,商王武丁時期婦好墓青銅斝,這些都是其中經典。
陶斝,炊煮器,圓口、平底、三足,有三個空心支腳,以便在煮食物時擴大受熱面積。
陶斝是廟底溝文化居民在陶鬹啟發下創制而成,距今6000~5300年。
到青銅時代,斝這種器形開始用於酒器。
新石器時期的龍山文化陶鬲,就是除了鼎以外,最為常見的器型。
陶鬲,它同時可以作為炊煮器和盛食器,外形特點是侈口、圓腹,有三個空心袋足。
在龍山時代,也就是距今4500~4000年之時,開始興起於我國西北地區,然後普及至黃河中下游。
陶製的鬲,即使在商周時期依然在民間繼續流行。
二里頭文化遺址白陶盉,是盛酒器,有管狀的流口和三個空心足。
可能起源於大汶口文化的陶鬹,在龍山時代和二里頭時代(距今3800~3500年)的黃河流域被廣泛發現。
齊魯那邊除了大汶口文化,還有一些遺址,比如濰城姚官莊文化遺址,這裡出土的有蛋殼黑陶杯。
蛋殼黑陶杯,也是飲酒器,是齊魯地區龍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的典型器物。
這種陶杯因器壁薄如蛋殼而得名,胎體表面經長時間打磨,胎體熠熠發光,且僅出士於頂級大墓,被認為是重要的禮器。
再就是磁山文化紅陶盂,還有磁山文化紅陶盂及其支腳。
陶盂,一種平底的炊煮器,在使用時需要用支腳架起來,因而在後來逐漸被更容易使用的鼎取代。
陶甗,炊煮器,使用原理類似於今天的蒸鍋。
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是無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用於煮水。
中部置箅,就是竹製的、有空隙而能起間隔作用的器具。
箅上有用來通蒸汽的洞孔,產生的蒸汽可蒸熟上部分中的食物,廣泛發現於黃河和長江流域。
像是史前的陶器,哪裡的數量最多,自然是故宮陶瓷館。
而其中的一些精品,肯定是新石器時期的彩陶,這些作品貼近生活又充滿想象力。
人類學會用火,即發現被火燒過的泥土會變硬。
這也許就是全世界早期人類,都會製作陶器的原因。
但並不是每個文明,都把陶器做成了藝術品。
咱們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就有了精美的彩陶,之後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這些文明貫穿整個新石器時代,甚至夏商周時期,都有成熟的製陶技藝。
彩陶指畫有黑、紅、白、褐等色紋飾的陶器。
彩料由含氧化鐵和氧化錳的天然礦物原料研磨而成。
在成型後的陶坯上用毛筆蘸彩料描畫紋飾後,入窯經900度左右的溫度焙燒而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