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瓷墩造型,都是既美觀又實用,足可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嚴謹追求與打造。

可惜動亂時期,作為舊物,瓷墩被棄之毀之無數。

所以留存到現在的已經很少,比較出名的瓷墩,應該就是清廣窯六角瓷墩。

&n,腹圍112.5cm,高50.5cm,底徑26.8cm。

廣窯為宋代瓷窯,在粵省肇慶陽江,胎質粗而色褐。

現在這件瓷墩收藏於胡建民俗博物館,此墩呈六面形,腹部鼓,底中空。

墩體上下沿堆塑一週乳突狀鼓釘以做裝飾,坐面光滑平整,略突,以豆青釉為底色。

墩體六面皆以三彩鏤空雕海棠花形開光裝飾,光內鏤空雕花蝶紋飾。

廣窯為宋代瓷窯,在粵省,胎質粗而色褐。

雖然按照現在的工藝來看,技術並不咋地,但是它總是宋窯,想要仿製宋窯的作品,普通人還真難以做到。

但是這對於陳文哲來說,卻一點難度都沒有。

只不過要做,陳文哲就肯定不會製作一件瓷墩。

當然,他也不可能重複性的做一大批同樣的瓷墩。

那麼他做什麼呢?就是因為一個瓷墩,讓陳文哲想起來了,房間裡能夠使用、陳設的所有瓷器。

陶瓷,取于山野泥土,經烈火淬鍊,成就“如詩的意蘊,類玉的風骨”。

即便在燦爛輝煌的我國古代工藝美術中,亦不遜於它物。

對於西方來說,陶瓷甚至就是我國文化的一張名片。

我國古代陶瓷產量在明清時達到鼎盛,僅嘉靖年間,《明實錄》就有記載“太監劉良奉旨,督造弘治,正德中未完瓷器三十餘萬”。

而觀歷代外銷瓷,其總量也數以億計。

驚人的生產量背後,是龐大的市場需求。

而古人不僅精於陶瓷的生產製造,亦精於陶瓷的陳設使用。

文人著作如《長物志》、《考槃餘事》中就屢屢提到居室佈置中的各種陶瓷。

而反映古人生活場景的古代繪畫中,也無不都有陶瓷的倩影。

那麼古人居室中的陶瓷陳設,到底有那些?

除了餐飲用瓷,古人居室中使用的陶瓷大概可分為四種型別:供奉用、陳設用、文房用具和陶瓷傢俱。

供奉用瓷中又可分為兩種:瓷造像和瓷造供奉用具。

瓷造像無需贅言,佛道兩教的瓷像實物至今流傳。

明嘉靖時的德化窯瓷塑大師何朝宗製作的觀音、如來、達摩等像更是極力追求完美的玉質感,尤富盛名。

瓷供奉用具則以香爐、燭臺為主,又以瓷質香爐為多,其造型頗為多樣。

簡單的如筒式、缽式,其上往往還書寫經文等;

亦有仿古銅器的如鼎式、簋式、蓋爐等等。

此外,我國傳統的插花文化,其實有相當一部分來源於佛教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