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天生麗質,貴氣盈盈,西施石(第1/2頁)
章節報錯
曲陽狗塔共13層,高約50米,由黃山漢白玉和磚瓦精築而成。
塔內一至四層的石壁上,刻有浮雕壁畫,構圖嚴謹,佈局勻稱,藝術性較高,代表著當時曲陽石雕藝人的藝術水平。
曲陽“狗塔”是我國最早的紀念碑式大型石雕建築物之一,也是東漢時期石雕藝術成就較高的建築物。
再就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全國各地建寺修廟、鑿山開窟,規模浩大,盛況空前。
而曲陽石雕也由此得到了飛速發展,在這一時期,曲陽石雕藝人們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
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雕刻才藝,雕刻出眾多的佛教造像。
之所以特別提到曲陽石雕,還是因為這裡的石雕製作,跟之前的那些,在工序上還是有區別的。
曲陽石雕的打製方法,分為“選料、大荒、二荒、定細、拋光”五個步驟。
首先是選料,因為所有石雕打製前,都要先進行選料。
選料是石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石料的石性、軟硬、疏密、質地等,都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成敗。
曲陽石雕的製作,在選擇好了材料之後,首先是大荒。
大荒也稱“打荒”“剝荒”,就是打去荒料,確定雕像大的體積和動態。
再就是二荒,二荒是進一步地造型過程,要求明確雕像的形象、姿態等細節。
這個階段應注意觀察形體關係是否準確、協調,以及雕像各個部位的連線性,以達到區域性造型與整體的完善。
第四步就是定細,也稱“刀工”,是對雕像各個部分細節刻畫。
定細環節應做到線條流暢,稜角分明,大面平展,根腳利落,無刀鑿痕跡;
要求藝人翻腕靈活,輕重有序,還要根據石料的軟硬、綿脆程度適度用力。
雕刻完成,之後是拋光。
拋光即打磨,是石雕的最後一道工序。
這一環節藝人可根據藝術效果,控制打磨的位置與程度。
既可通體打磨,也可區域性打磨,使雕像產生細膩與粗糙的不同藝術效果。
當然,所有一切石雕作品,都離不開好的原材料。
就像是曲陽石雕,他用到的最大一類的石材就是漢白玉。
漢白玉是一種晶瑩潔白的大理石,這個我們都知道。
現在的漢白玉,特指神都房山大石窩鎮高莊村出產的白色大理石,質地堅硬潔白。
漢白玉通體潔白,也用於雕刻佛像等。
西方從古希臘時代,就用白色的大理石,作為人像雕刻材料。
從我國古代起,就用這種石料製作宮殿中的石階和護欄,所謂“玉砌朱欄”,華麗如玉,所以稱做漢白玉。
從歷史資料方面看,大理石的挖掘開採,起碼可以追溯到唐代南詔時期以前。
一千多年前唐代修建的大理崇聖寺三塔,建築上就已採用精美的大理石雕刻製品,而且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
歷史上的皇宮陵墓如神都故宮和十三陵,均大量使用了南雲大理石。
比較出名的漢白玉作品,一般出自大石窩石雕。
神都FS區大石窩鎮,儲有極為豐富的石材資源,品質優良,品種甚多。
石材的開發最早可追溯至戰國燕時,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