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歷史的滄桑演變,螭首的形態和功能意義都有了些許不同。

現存最早的是南北朝時期的石螭首,扁平而長,整個螭頭沒有太多的裝飾性花紋,顯得簡潔大方。

唐朝時的螭首,則面目凶煞,神情威猛,被賦予驅鬼辟邪的功能。

元朝的螭首更加敦實、渾厚。

而到了明清時期,螭首則成了封建帝王個人絕對權威的標記。

目前的故宮螭首,就是明清時期留下來的。

在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須彌座臺基四周,都有漢白玉欄杆圍護。

龍鳳雲紋的望柱下,伸出一個石雕龍頭,這就是螭首。

在眾多的螭首中,位於高臺各轉角處的螭首較大,其他的則較小。

其中大螭首被雕刻有前臂,顯示出威猛不可戰勝的神態,像是一個轉角部的柱底石。

它在一個方形基座的一角,雕出前臂和龍頭。

前臂肌肉健碩,龍爪筋絡突起。

腳尖嵌入石座,雙肘半曲,蓄勢待發,大有一躍騰空而起之勢;

而龍頭部分雕刻得更加細膩,齜牙翹顎,威猛兇悍,彷彿一旦橫空出世,就能氣吞山河,充分表現出了皇家的雄渾氣魄。

小螭首的雕刻工藝也不輸於大螭首,螭頭微昂,龍角抵柱,圓睛卷鼻,嘴中有一小洞,起排水作用。

都說螭無角,可仔細觀察卻會發現,它們在故宮的模樣卻是頭上長角的。

這些均為雙角龍形,微張口,露齒,並不兇悍。

這是因為在明清時期,螭首同麒麟、正吻一樣都被看作龍子,而龍又是皇權的象徵,是有角的,所以它們就被賦予了新的造型。

故宮三大殿上的龍頭,一共有1142個。

除每層臺基折角的角頂伸出的龍頭外,其他龍頭的牙齒中間都有一個小孔,其後方孔洞較大,因此形成壓強。

在下大雨時,數千個龍口一起排水,氣勢恢宏,形成“千龍吐水”的壯美場面。

不僅如此,冬季寒風,有雪覆蓋其上,從神獸嘴中的小孔流出細小水流,結成冰晶,被趣稱為“龍涎”。

一年四季它都有不同景色,這樣設計不僅將水排了出去,而且凸顯了皇家的大氣磅礴。

除了故宮,天壇祈年殿也有三層月臺,第一層月臺上的排水構件是雲頭,第二層的是鳳頭,第三層就是螭首。

它粗眉、圓睛、寬鼻、大嘴、齜牙,形象神武有力。

故宮裡另一個著名的藏龍地點,就是大名鼎鼎的九龍壁。

九龍壁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也就是故宮現在的珍寶館。

&n,高3.5m,厚0.45m,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

這面九龍壁為乾隆三十七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

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

“九五”之制,為天子之尊的重要體現。

也有一種說法,九龍壁的九條龍代表了龍的九子。

在古代我國神話傳說中,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