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石鼓,是我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它們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

石鼓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它們見證了這裡是秦人故鄉、是周秦文明發祥地。

627年發現於鳳翔府陳倉境內的陳倉山,今西陝省BJ市石鼓山。

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

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十個花崗岩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

在每個石鼓上面都鐫刻“石鼓文”(大篆),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

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是我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

自明清以來,一字抵萬金,創下我國文物史上的奇蹟。

韓愈著有《石鼓歌》,其真品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而石鼓發現地寶雞有中華石鼓園、石鼓閣。

627年,一牧羊老人發現了10面怪異的花崗岩大石。

這些碩大的石體形似鼓,圓而見方,上窄下大,高約3尺,中間微凸,模樣奇特。

令人不解的是,當一塊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後,居然顯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筆法奇異,竟無人能識。

於是,流言四散,怪論頻生。

更有鄉民聞風而至,焚香跪拜,驚為天賜之神物。

自此,陳倉突然變得熱鬧非凡。

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至,一窺究竟,並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尋名家研究。

更有大戶,懸重金求解謎題。

但文字之謎不僅未被揭開,反而藉著民間傳言,而變得神乎其神。

100多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在戰火中風雨飄搖。

正在雍城躲避戰禍的唐肅宗,聽到石鼓的傳聞,心生好奇,責令州府官員將10面怪石運下陳倉山,遷往雍城城南,就是後來的鳳翔縣城之南,與駐紮在這裡的文武百官賞玩。

石鼓被遷至雍城短短几個月後,便隨著戰亂的來臨而蒙難。

當叛軍逼近鳳翔時,滿朝文武百官出逃,為躲避戰禍,石鼓被倉促移至荒野掩埋起來,並對外宣稱“毀失”。

一時間,天下人為之抱憾。

石鼓被掩埋兩年後,“安史之亂”平定,天下得以太平。

陳倉石鼓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機。

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訪到了石鼓的埋藏之處,請朝內的名家主持挖掘。

韓愈還因此上書朝廷,請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學府內妥善保管並重立其學術。

但韓愈的請求並未被朝廷所重視,奏摺在朝堂上被積壓了8年之久。

公元814年,鄭餘慶就任鳳翔尹,兼職國子祭酒,主掌國家學術教育、文化事業。

他偶然看到塵封已久的韓愈奏章,深深為之觸動。

於是,重新奏請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陳倉石鼓。

於是,曝於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當地孔廟。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