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五十五章清淡高雅,形秀色潤(第2/2頁)
章節報錯
透過種種可以肯定,宋代可以生產白釉瓷,而且還能做的很好,比如定窯白瓷。
那麼汝窯就肯定可以生產白瓷,這一點應該能夠確定。
但是,現在傳世的汝窯白瓷,特別是汝窯蔥根白釉瓷器,更是少見。
不過,只要有,那就肯定能夠鑑定出來。
鑑別瓷器的真假的方法也不過是那麼幾種,比如造型就是鑑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
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係。
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鑑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複。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
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
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鑑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
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
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
掌握住明、清兩代款識的規律,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鑑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
因為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
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並且各有其特徵。
只以明代款識而論,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
因此研究各代款識,首先要注意其筆法。
如橫、豎、撇、捺、勾、挑、點、肩等八筆的特徵,都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以有助於識別真偽。
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型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
因而寫仿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處。
既然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侷促,筆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動。
這種破綻,只有多結合實物反覆印證方能看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