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獻與傳世實物的匱乏,使得景鎮早期五彩的研究,長期處於模糊的邊緣課題。

由於紅綠彩瓷是元代景鎮窯業燒製的一類特殊的品種,80年代大海市矽酸鹽學會出版的《華夏陶瓷史》對這個時期的彩瓷未作任何提及,其稀少狀況可想而知。

隨著近年來民間收藏陸續有元紅綠彩瓷現世,才使紅綠彩有了實物器研究,為元紅綠彩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像陳文哲眼前的這件紅綠彩的梅瓶,它高31cm、口徑15cm、腹徑20cm底徑10.5cm。

它小口,束頸,溜肩,鼓腹下垂,淺圈足砂底施釉斑,有輔曽首。

器物頸部飾蕉葉紋,下飾一圈覆式蓮瓣紋。

主體紋飾鴛鴦菏池蓮紋,是元代瓷器中非常典型的一種紋飾。

此器紋飾以紅彩勾出輪廓,畫筆嫻熟,曲折自然流暢,其內以綠彩填充,濃淡相宜。

整個畫面紅綠相映,綠如翡翠、紅如朝霞,明快靈動又不失淡雅端莊。

這種元代紅綠彩,是受於北方磁州窯紅綠彩器影響,而生產的一種新紅綠彩工藝,存世量極少。

其中,束頸器型、圈足、鼓腹器型更是非常罕見,是目前存世不多見的紅綠彩完整器之一,彌足珍貴。

“咦?這一件倒是不像是元代的。”

正一件一件仔細檢視這些五彩瓷的時候,陳文哲發現了其中一件有點奇怪,它好像不是元代的瓷器,而像是宋代的。

都是紅綠彩,一般人可發現不了異常,但是透過紋飾、胎釉、器型來看,絕發現,這一件盤子明顯不像是元代的,因為沒有元代的特徵,反而有著濃郁的宋代特徵。

“難道是宋五彩?還是宋汝窯五彩?”

想到了宋代汝窯五彩瓷,陳文哲心中是充滿了驚喜。

眼前這件盤子的特徵,很明顯可以看出是五彩瓷器,但是不是元代五彩,就要打個問號。

因為陳文哲知道,五彩旗器最早應該是產生於北宋晚期。

那個時期,在對汝窯進行改進時,成功地在卵白色汝窯上創燒了五彩。

描金汝窯五彩,印花汝窯五彩,貼花汝窯五彩,汝窯刻花、劃花五彩,汝窯素五彩,它的簡稱是歷史上著名的宋五彩,也稱之為汝窯五彩。

從諸多器物上看,它的技法已相當成熟,更是制瓷業歷史上巔峰時期的正統的代表瓷。

基本色調以紅、黃、綠、藍、紫五色彩料為主。

按照花紋圖案的需要施於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爐經過700——800攝氏度的高溫二次鉳燒而成。

其特點是以釉上彩的裝飾方法,它的存世器物更加稀少,也更加珍稀。

北宋汝窯五彩啊,就算是北宋末期的作品,也十分罕見。

北宋晚期的白瓷五彩和汝窯五彩大盤,這種燒造於十二世紀中葉的宋五彩,最早遠銷西歐。

它精湛的寫實工筆畫,將它稱為歐洲十五世紀琺琅彩的師祖,是十七世紀大清琺琅彩的師祖祖,其實也不過份。

這種五彩為秞上五彩,這與宋白瓷的印花五彩不同。

圖案突出的是北宋三花特徵,它是宋代民眾使用的主要代表瓷,也就是宋瓷。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