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就有尊老愛幼的習俗,漢明帝在位時,曾舉行過一次宴請70歲以上老人的宴會。

宴會後,漢明帝就給與會的老人,一人發了一個鳩杖。

《後漢書禮儀志中》:“玉仗,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

斑鳩鳥進食不噎,寓意老人們都吃嘛嘛香,身體倍棒,健康長壽。

除了這種特殊的御賜之物,其實銅弩機在古代也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

現在已經是火器的時代,一旦打仗,小型火器都是小意思,往往大的東西啥的,就直接砸過去了。

可是在春秋戰國,兩軍交戰,弓弩為先,可見弓弩在當時,絕對是一等一重要的武器。

文物專家們在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內,進行保護性挖掘時,曾經出土了過一批銅製的怪器。

這東西很像是寫意的手槍,但那時候哪裡會有手槍,專家們隨後,就否定了不靠譜的觀點。

隨著發掘的深入,專家在這種手槍狀的青銅器前面,發現了腐爛的弩弓和羊腸衣弓弦的痕跡。

看到了這些痕跡,專家才明白,這原來是弓弩後面的銅弩機。

這種弩機是具有遠射和殺傷力較強的武器,它的構造分矢匣和機體兩部分。

機件為銅質,矢匣用楠木雕制,呈長方形,前端下緣有兩個並列的半圓形發射孔。

匣內有三個儲存矢的槽,兩側為豎槽,可儲矢九枝,中間為水平槽,可並列放置而內。

這種銅弩鑄造精良,十分精巧,已經有了現代武器的一些雛形。

可惜,在古代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會是一次文明斷層,加上不重視科學,這種武器就沒有得到發展。

甚至到了漢代,其實用的弩弓已經變大,不再是縮小。

現代科技已經證明,任何一件東西,巨大化和微型化都是高科技。

在1964年的時候,川都出土了一部於劉禪景耀四年制造的一個銅弩機。

景耀四年已經是距諸葛亮去世已經二十多年了,但是這部大型連弩的製作依舊非常的精密。

整個連弩的重在267公斤,因此這麼大的連弩就是用腳蹋才能完成弩箭的上弦,之後才能夠進行發射。

而切在《唐靜塞弩》中的記載,有著詳細的描述。

這本書中說,在蜀中有非常多的弓弩的,而最大的弓弩就是諸葛連弩。

這種弓弩可以一次性發射十支弩箭,叫做群鴉,也可以只發射一支弩箭。

而且不過發射十支的還是發射一支的,都叫做摧山弩,就是當年孔明製作的連弩。

只不過,在古代能夠支撐起這種大規模工業化製造的王朝不多,而就算有能力製作,想不想製作,能不能製作,還是個問題。

所以這種極其類似手槍的銅弩,最終也就失傳了。

像是這樣的奇怪東西,古代還有很多,比如玉韘。

玉韘是什麼東西,正確答案是它是扳指的老爸。

古時候,為保護開弓者的手指,戴在弓箭手右手拇指上的鉤弦輔助用具,就是玉韘。

最早的玉韘出土於商代晚期的殷墟婦好墓中,當時出土的時候,考古工作者覺得這個東西很像是扳指。

但清代的扳指都是中空直圓桶形狀,跟這個異形的怪物有些區別。

專家們經過查驗典籍,終於確定,這個玉韘就是近現代扳指的父親。

因為在這個玉韘身上,就有一道可以用來鉤弦的淺槽,而且上面明顯就有使用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