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一件青銅器之後,既然需要做鏽,那麼在修復的過程當中,肯定也需要去鏽。

青銅器的鏽,按其形態來分大致有發鏽、釉鏽、貼骨鏽和浮鏽數種。

發鏽膨脹,釉鏽硬脆,貼骨鏽依附地子,浮鏽鬆散,對於青銅有害鏽,一般都用鏨子或刻刀剔淨。

然後用粘合劑調顏料,封密起來。

其它的鏽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方法,一般胎身已經膨脹起的發鏽不能除去。

銅器上的鏽,一般先用刻刀小點錘敲敲、震震、撥撥、刻刻來剔落。

而後可用酸梅泥、紅果泥糊敷,用以使鏽鬆散,再用刻刀撥剔以去鏽。

這樣去鏽不傷地子,銅器紋飾清楚。

對於商周青銅器,除去水銀浸地和翻銅地的青銅器,可以用碳酸銨來除鏽。

醋酸水塗液也可以去鏽,但是一定要嚴格控制。

對於商周春秋的銅器不能泡,否則會使銅器失去美麗的外觀都變成紅磚色了。

這種方法適用於硬質銅鏽的器物,如水銀浸地、黑漆地、綠漆地等銅器。

此外,還可以利用化學試劑除鏽,化學試劑要根據銅器鏽蝕的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最後,為了保護青銅器,可使用蠟封。

我國古代青銅器是幾千年前的歷史遺物,經過地下理藏,遭到自然界的腐蝕破壞,出土的銅器往往是破碎和殘缺不全的。

因而大多數的青銅器都經過番修復工作,以利於它們的長期儲存,更好發揮它們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一個完整的文物修復過程,本身也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工作。

研究器物的時代特點、造型藝術、鑄造工藝,成為近代鑄造工藝的重要借鑑,因而修復工作是項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

我國傳統青銅器修復與複製技藝,源遠流長。

宋代金石學,帶動了這種技藝的興起與發展。

之後逐漸在不同地域,衍生出不同的技術流派。

這種技術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的“青銅器修復與複製技藝”。

當然,這些技藝一般都帶有顯著的地域特點。

傳統青銅器修復技藝,包含清洗、拆除、去鏽、矯形、拼接、配缺、翻模、刻紋、鑄造、打磨、補色等十餘個步驟。

這些工序,每個步驟均有很高的技術要求。

陳文哲之前學到的修復技藝,主要是來自大海市,因為他主要生活區域就在那邊。

他看到的被修復的古董,都是出自大海地區,自然就學到了那裡的技術。

而且他學到的這種技術,還是出自名門,甚至可以追溯到清宮造辦處。

早在新華夏成立之前,大海地區的青銅器修復與複製技藝水準,已在全國享有盛譽。

其歷史可追溯到清末內務府造辦處設立的古銅局,其中有一位名為“歪嘴於”的巧匠,為宮中修復和仿製了許多古銅器。

其弟子張泰恩繼承衣缽,被世人稱作“古銅張”。

1919年至1937年間,張泰恩前後共收11位弟子,7位出師後自立門戶。

其中王德山修復技藝最為精湛,他在鼎盛時期將手藝傳承給了徒弟王榮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