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承日照之,纖毫無損(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考古發掘中,經常見到的是“合鑄式”。
即每鏡有兩塊陶範,鏡背範上雕刻花紋,中央刻有鑄鏡鈕的凹部,並用與範同質的粘土作一短細的棒形的“沙芯”,橫嵌在鏡範的中部。
鏡面範刻成凹形平面,然後將兩範合而為一。
鑄鏡時將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銅溶液。
待溶液冷卻後,取出鑄造好了的鏡子,經過研磨就可以鑑容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細膩精美的鏤空花紋銅鏡。
這種銅鏡是採用分鑄的方法,把鏡面和鏡背紋飾分別鑄造,再夾合在一起。
這種複合銅鏡,戰國以後就基本絕跡了。
我國古代工匠在生產實踐中,對冶煉和鑄造銅鏡的技藝,不斷地進行總結。
早在《周禮·考工記》中,就記載了製作銅鏡的合金比例。
“金錫半謂之鑑隧之齊。”即銅50%,錫50%,是鑄鏡的合劑。
這篇寶貴的文獻,多數學者認為是戰國時期的著作。
但應該說也包含了商周以來,青銅器鑄造經驗的總結。
戰國以後,工匠們更是不斷探索、實驗。
根據近代學者們化學分析,各種銅鏡的合金成分,因其出產地域和時代的不同,銅和錫的比例有很大的差異。
從戰國開始,銅鏡合金中普遍含有鉛。
鉛加入合金後,使銅鏡鑄造的質量得到了提高。
鉛使得合金溶液,在鑄範中環流得特別良好;
鉛可使鑄出品的表面,異常勻整;
可以利用鉛在凝冷時不會收縮的特性,使鑄造出來的鏡背花紋特別整齊清晰;
鉛可以減少銅、錫合金溶解時極易發生的氣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產生。
而到了漢代,製作青銅鏡的技術又有提升。
特別是漢代透光銅鏡的發明,更是鑄鏡工藝的又一里程碑。
透光鏡發明於西漢時期,外形與普通鏡一樣。
但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相對的牆上,會反映出鏡背花紋和銘文的影像,古人稱之為“幻鏡”。
我國古代學者,早就發現了透光鏡的透光效應。
《太平廣記》記載:隋王度所得到的古鏡“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內,纖毫無損”。
宋代周密《雲煙過眼錄》、沈括《夢溪筆談》、金代麻九疇《賦伯玉透光鏡》詩、明代郎瑛《七修類稿》、清代鄭復光《鏡鏡(鈴)痴》等,對透光鏡都有記載和研究。
解放以後,首先在大海發現了兩件透光鏡,並經大海交通大學研究複製成功,終於揭開了“幻鏡”之謎。
研究表明,銅鏡透光是銅鏡在冷卻和加工研磨鏡面的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所致。
在鑄鏡時,鏡薄處先冷,厚處後冷,而銅的收縮性大,使鏡面各部分出現了,與鏡背圖文相對應的凸凹不平和曲率差異。
從而造成了圖文雖然在背面,鏡面卻隱然有些跡象。
所以一經日光照射,背面的紋飾就會反射出來。
這樣的技術提升,在唐代達到一次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