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環外鑲嵌藍白珠狀紋樣的大琉璃環,外緣鑲嵌絞絲紋玉環。

鏡紐這種藍白色同心圓紋樣的琉璃珠,一般被稱為蜻蜓眼琉璃珠。

這種琉璃製品風格由西方傳入,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流行。

但使用在銅鏡上還是比較少見,還有一點,只要是戰國時期的古董,上面只要有琉璃眼珠,都會價值倍增。

甚至可以說,只要是春秋戰國有種帶眼睛的琉璃珠,只要文物和它沾邊,都會價值不菲。

“忽看不似水,一泊稀琉璃。”

你見過帶“眼睛”的琉璃珠嗎?

白居易在《崔十八新池》的描寫,琉璃彷彿脆弱易碎的琥珀。

其實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反而流行一種帶眼睛的琉璃珠。

只要文物鑲嵌了它,立刻就會價值不菲。

琉璃為何要鑲嵌眼睛?自古以來,人類都祈求健康、幸福。

西亞、印三在有人類文明後,就有“眼睛可以辟邪驅濁”的觀念。

因為人類有眼睛,就可以看到眼前的事物,也可以避開障礙,甚至可以觀測到未來。

久而久之,人們就非常喜歡眼睛。

為了表達自己對眼睛的愛意,人類把“眼”畫在洞壁、建築物上、墓裡,或戴在身上當護身符以抵消厄運。

公元前2500年,琉璃出現於西亞和埃及,僅限於皇室使用。

工匠別出心裁,將琉璃繪製成各種模型,更有甚者,將眼睛繪製到琉璃上。

到公元前10世紀,在有色琉璃珠上,鑲嵌同心圓的眼紋琉璃珠,開始成為流行。

因為它的構造,形似蜻蜓的“複眼”,便俗稱“蜻蜓眼”。

中原大地和西亞相隔萬里,隨著歷史的發展,有大量遊牧民族和商人往返於兩地之間。

琉璃蜻蜓眼色彩美麗,便於隨身攜帶,既是牧民的護身符,也是可以用來交易的商品,漸漸成為了他們的“必備吉祥物”。

春秋戰國時期,琉璃蜻蜓眼由西亞經XJ流入中原。

琉璃蜻蜓眼傳到我國後,在戰國時期成為流行鼎盛。

彩色繽紛、燦爛奪目的西亞琉璃珠,本就漂亮珍貴,很受王公貴族的喜愛。

有需求就有市場,琉璃珠的價格越來越高,中原藝匠看到了商機,開始利用本地原料進行仿製。

那個時期,古人制造出與西亞地區鈉鈣琉璃配方,不同的“本地琉璃”,也就是含鉛鋇成分的中國蜻蜓眼琉璃珠。

為了讓琉璃珠更加受歡迎,心靈手巧的工匠將琉璃珠製作成各種模樣。

蜻蜓眼的花紋也逐漸增多,人們甚至將琉璃蜻蜓眼鑲嵌在銅鏡上、帶勾上、劍柄等器物上當裝飾用。

現如今,已經有許多春秋戰國時期的墓穴被髮掘。

最有意思的一次發掘,正是考古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因為他們的劍柄上都有一物——鑲有琉璃紋飾。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