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現代專家對“見日之光”鏡同樣有過研究,似乎還揭開了困擾古人千年的透光迷霧;

簡單來講,“見日之光鏡”背面的銘文和圖案部分,相對較厚。

沒有銘文或圖案的地方,就相對較薄。

也正是因為厚薄不均勻,結果造成銅鏡產生了鑄造應力。

並且在磨鏡時發生彈性變形,因此厚處曲率小,薄處曲率相對較大。

說明一下,這裡的厚薄,或者曲率差都非常細小,肉眼很難發現,乍一看似乎仍是平整狀態;

曲率差異與紋飾相對應,當光線照射到鏡面時,曲率較大的部分反射光就比較分散,投影也就較暗。

而曲率較小的地方反射光比較集中,投影就比較亮,這就形成了從反射影象中,看到有較亮的銘文字跡或花紋顯現出來。

這麼說似乎更顯“複雜”了,總之,現代專家的研究結果和《夢溪筆談》的闡述大致相同。

簡單的可以理解為“冷卻凝固的時間不同,厚薄曲率就發生了差異,從而形成青銅透光現象”;

奇妙的是,雖然專家給出了“科學”解釋,但以今天的科技仍造不出類似效果的青銅鏡。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不服氣了,專家都已經解釋了,況且現代科技遠比古代發達,怎麼可能造不出來呢?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不僅現代難以複製,其實千年來的科學家都曾進行仿製;

用專家的話說:一千多年來,這種神奇現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學者。

但沒人能用實驗的方法,證實自己的猜測。

或者更確切地說,沒有人真正複製出與西漢透光古鏡完全相同的鏡子來。

這麼說,多少有些“玄奇”了。

但也顯示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高超技藝,這或許就是它為什麼被稱為“魔鏡”的主要原因;

目前“見日之光”鏡就珍藏在大海博物館,陳文哲自然不能拿來研究一下,甚至他看一眼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想看,肯定要搭上一份人情。

但是,這根本就沒必要。

因為一次意外,陳文哲卻發現,這南河陽洛這邊,卻有一面破損的透光鏡。

種種原因,造成了他這一次的南河之行,而這一次出門,還真沒有白辛苦。

其他都不說了,只是學到了八大細金工藝,就是一份大收穫。

當然,如果能夠得到那面被修復的鏡子,他就不止是能夠學到古人的工藝,就連修復青銅器最頂級的現代工藝,他也可以學到。

要想找到那面十分珍貴的鏡子,陳文哲首先想到的就是博物館。

可惜,博物館中沒有,所以他就只能另外想辦法。

最後,他來到了一傢俬人展覽廳,這裡展覽的就有不少青銅鑑。

早就知道國內古代的青銅鏡有很多種,留到現在的也很多,可是,他還真沒想到,一次能夠看到那麼多品種的青銅鏡。

而且我國最頂級的古代青銅鏡,最貴的號稱一個億一面的,這裡也有。

青銅鏡是一種古老的由青銅所制的使用器物,也是精美的工藝品。

據史料記載,自商周時代起,古人就用青銅磨光做鏡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紋飾。

到戰國時已很流行,漢、唐時更加精美。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