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語言解釋為:厚的地方曲率小,反射光比較分散,投影略暗淡;

薄的地方曲率大,反射光較為集中,投影就會比較亮。

很明顯,有銘文和圖案的地方厚,其餘地方薄,所以兩種不同的厚度,就會反射出不同亮度的投影。

看起來就像是背部的圖案,穿透了過去一樣。

當然,並非每一面銅鏡都會獲得透光效果,這還與打磨工藝有很大關係。

所以可以說,“透光鏡”的出現帶有很大的幸運,可謂可遇不可求!

知道了有這麼一種漢代“魔鏡”,不知大家是否被驚豔到了呢?

對文物有研究的朋友,或許對青銅器不會陌生,甚至還會說“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價值更高”之類的話,事實也的確如此;

但這裡卻要說一種“特殊”的銘文青銅器,即“銅鏡”。

追溯歷史,戰國後傳統“禮樂”日趨崩壞,諸侯互相征伐,象徵王權與神權的青銅文化逐漸衰落。

但銅鏡卻在此時異軍突起,成為了青銅界的主角;

目前考古發現的古銅鏡數以萬計,某種程度上也拉低了它們的價值。

然而各家大型博物館中陳列著的一件件“魔鏡”,它可是“至今難以複製”的國寶文物。

陳文哲之所以追索到南河,還是因為大海市博物館中館藏的一面磨鏡。

透過他,陳文哲看到了陽洛這邊的古墓群。

當然,大海市博物館中的那件,不是出自南河,而是出自北湖。

說這話還要回到1982年冬,北湖EZ博物館正在進行野外考古工作,在魚峰區九頭山深處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墓群,並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簡要的說,本次考古收穫頗豐,出土文物不僅有青銅器、陶器、玉器等。

考古隊還發現了罕見的漢宣帝時期的銅幣,當然也包括三面青銅古鏡。

這裡單說其中的一面,該鏡近乎正圓,半徑為3.7厘米,直徑7.4厘米,淨重約50克;

其背面飾有菱形紋飾,銅鏡外圈鑄有八字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由此專家稱之為“見日之光”鏡。

前面已經說了,目前發現的青銅鏡數量不在少數,帶有有銘文的也不少,可專家為什麼說它“特殊”呢?

公正的說,這件銅鏡乍一看,似乎與一般銅鏡沒什麼區別。

但如果以光照鏡面,反射後產生的投影會出現光斑;

或許有心急的朋友會說“這有什麼奇怪的?

古代銅鏡面沒有今天的玻璃鏡這麼光滑,反射時當然會出現表面凹凸不平的暗影。

專家說這種現象‘奇妙’,是不是有點少見多怪了?

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專家說的“奇妙”之處,並不是反射出銅鏡表面的光斑。

而是呈現出銅鏡背面的圖案和銘文,好像光線直接穿透了銅鏡,將其背面圖案、文字反射出來一樣;

尤為奇妙的還是那句“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鏡背銘文,看上去即新奇,多少又有些“瘮人”。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