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發現這件倒流壺的時候,很多人還不知道它是怎麼用的。

現在知道了,也確定這是一件國寶,所以它現在被稱之為千年“魔壺”。

它可是古瓷瑰寶中的絢麗奇葩!

因為它造型奇特、精美華麗。

以鳳凰作壺把,以獅子之口作壺嘴,花中之王牡丹纏繞壺身,並有著巧奪天工的設計。

壺身呈圓形,蓋、梁、身連為一體。

最主要的是“倒注液體,翻轉不漏”,所以被稱為“魔壺”。

這件神奇的“魔壺”具有怎樣的內部構造和神奇“魔力”?

這件閃爍著古代“智慧之光”的瓷壺,又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這是一件青釉提樑倒注瓷壺,真正的國寶級文物。

它是一件巧若範金、精比琢玉的瓷壺。

這件瓷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是耀州窯瓷器中一件出類拔萃的珍品。

瓷壺有伏鳳式提樑,蓋、壺銜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球形壺腹刻飾纏枝牡丹,有著“三王”壺之稱。

它造型奇特,壺蓋與器身連為一體。

注水孔在器物底部中心,使用時須將壺倒置,把液體從底部梅花孔注入,因此又被世人稱為“魔壺”。

這件瓷壺現在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1996年,被國家文物鑑定組定為一級甲等文物;

2013年,作為一級文物被禁止出境展出;

2015年,其複製品曾作為國禮贈送給印三大首領老莫。

這件呈橄欖色的青釉提樑倒注瓷壺造型新穎別緻,紋飾繁複華麗。

壺身呈圓形,造型像一個倒置的柿子。

提樑是一隻鳳凰,微仰著頭,彷彿要展翅飛翔。

壺嘴為一隻張口側臥的仰頭母獅,一隻幼獅依偎著母獅吮吸乳汁,生動逼真。

壺身一週飾有凸凋的纏枝牡丹花,下飾一週仰蓮瓣,線條恣意灑脫。

據著名耀州瓷專家禚振西介紹,這件青瓷刻花倒灌壺,實為耀州窯一件罕見的珍品。

耀州窯始於唐,興於宋,衰落於明,以生產工藝精湛的刻花青瓷馳名中外。

刻花技藝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紋樣輪廓,再在紋樣旁用刀具斜刻,並剔去底泥,使紋樣微凸,然後施釉燒製。

成品花紋清晰,層次分明,釉色晶瑩透亮,有很強的立體效果。

那麼,如此精美奇特的瓷壺,是如何被髮掘的?

此壺出自哪個時期,又為何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1968年,彬縣城關鎮的一位農民無意中挖出了一個瓷壺。

他並沒有多想,隨手把瓷壺扔在了家中。

1982年,他的親戚高立勳回鄉探親時,偶然間發現了這把奇異的壺,猜測應該是文物,於是拿著它去請教文物專家。

當文物專家看到這件造型別致、裝飾精美的古瓷壺時非常興奮,並認為這應該是一件罕見的耀州窯文物。

幾經周折,這位農民把這件瓷壺,捐獻給了當時的西陝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