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十二花神落人間,一半風雅一半仙(第1/2頁)
章節報錯
宋室南遷時,大量窯工跟隨其遷到南方。
就這樣北方窯口的技術也傳到南方,鈞窯豆青釉很可能是南宋粉青釉的鼻祖。
豆青色的鈞釉在燒製的過程中,往往會由於高溫出現開裂。
特別是爐子溫度在不夠穩定的情況下,次品很多,所以這件宋代八方龍首杯就顯得格外珍貴。
到了現在,青釉龍首杯比較出名的應該就是成為國禮瓷的時刻。
這樣的杯子,做就要做一套。
而像龍首杯一樣的象形器,古代還有不少,比如鳥形杯。
鳥形杯是杯式之一,也稱“鴿形魁”、“鴿形杯”,流行於三國兩晉時期。
1974年江浙上虞西晉墓出土器,半圓形杯腹,前貼鳥頭、雙翼和足,後附一上翹的尾巴為柄。
鳥圓頭尖喙似鴿,雙翅展開,兩足緊縮於腹,造型生動。
鳥形杯多為青瓷製品,造型非常準確,優美大方。
流傳到現在的鳥形杯,一般年代都比較久遠,像是五代時期越窯鳥形杯。
這件五代時期鳥式杯彷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
杯身一側貼一展翅欲飛的圓凋鳥,鳥的頭部高出碗口。
另一側貼鳥尾,尾末端略高,尾中部與腹部相連為柄。
鳥的身部、翅膀及尾部均有劃道裝飾。
杯子裡外滿釉,呈青色,有細小開片。
整個器體為一鳥形,精巧玲瓏,式樣優美。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
神都故宮博物院、江浙省博物館也有類似館藏文物。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
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
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
所以,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隋唐五代時期的制瓷工匠們,多把精力投入到開發新的釉色、改進釉色質量和刻意描繪器表紋飾上面,而對器型的設計則不如前代。
但是越窯的匠師們似乎自創燒青瓷始,就喜歡在器物造型上下功夫。
他們製作了大量模彷動物的肖形器具,其中鳥形瓷杯尤為他們所青睞。
青瓷燒製技術,陳文哲可是最先學習並掌握的。
做一些青瓷作品,自然不在話下。
他現在也就是隨意之作,所以每一種也不多做。
想到了,就做幾件,反正杯子不管造型再怎麼複雜,也複雜不到哪去。
做完了鳥形杯,陳文哲有做了幾件梅花杯。
梅花杯,其形如梅花的一種杯子。
早在唐宋時期梅花杯就已經出現,多為唐三彩、青釉和白釉器。
明代梅花杯,以德化窯的器物最為精良。
清代各朝的景鎮窯,均有製作。
對於這種經典的青釉瓷器,只要有縣城的材料,最起來真的很簡單。
比較麻煩的,或者說繁瑣,需要懂心思的,還要屬套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