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窖長1.2米,寬1米,深0.9米。

金銀器的表面,還有明顯用麻紗布包裹過的痕跡,但麻紗布早已腐爛。

透過清理,後來一共出土文物350件.

可以辨認器形的有343件,其中金器27件,剩下的都是銀器。

這些金銀器的種類多,造型非常獨特,紋飾精湛細膩,在國內十分罕見。

埋藏的原因也不外乎是躲避戰亂,因為出土器物的銘文可以猜測出一部分當時的情景。

由於出土器物的線索不多,只有在金碗上,刻有“紹熙”的字樣。

而“紹熙”也就是1190年以後。

由此可以推測這座窖藏的上限,應該不會早於“紹熙”年間。

同時透過紋飾研究對比,發現幾乎所有的器物,都表現出明顯的南宋特徵,其下限不會晚於南宋末年。

如果是事發突然的話,是埋藏的非常倉促的。

但是這座金銀窖藏不但建有規整的窖,而且擺放的非常合理。

最主要的是深埋地下,由此看來是發生了一些很大的事情,但是自己又不可控。

這樣吧這批金銀帶走,又很扎眼讓人引起懷疑。

結合這些線索發現在“紹熙改元”之後,彭州的確發生了很大的事件。

南宋端平三年,蒙古軍隊佔領成都附近,大批川省人開始逃亡。

肯定是窖藏主人得知蒙古兵南下的訊息,於是就將多年積聚的金銀器埋藏好,想等戰亂過後再取出來。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再也沒能回來,於是就靜靜的留下來了。

而先前的窖藏,也都是同樣的情景,比如之前的董府窖藏。

從其銘文可以看出,這批器物有多個產地。

多為南方,亦有部分器物產地為川省。

有官作,亦有民作。

多數器物,肯定也屬於一個大家族,因為少量器物之上的銘文為“齊”。

所以,這些器物應該是一家齊姓家族所有。

這批器物形制多樣,器形複雜,多成套成組,器物上有明顯的工藝痕跡,這為研究宋代金銀器提供了優質的資料。

像是這樣的事情,國內發現的肯定不少。

不說川省,其他地方也時常發生,如果說比較重要的,那就要屬金陵的一次發現。

在金陵盱眙縣南窯莊窖藏出土的金器,是迄今為止全國考古發現最重的一件。

1982年2月10日,春節剛過,盱眙縣南窯莊的村民們開始疏通溝渠,為春耕做準備。

村裡有個青年叫萬以全,他新婚不久,要照顧完懷孕的妻子,所以來到工地最晚。

因而得到了一段最高、也是淤泥最多的地。

這條小溝只有一米多寬,萬以全第一鍬挖下去,就碰到了一件破碎的銅盆。

接著就是一個大泥塊,在被甩到岸上,還特別沉。

他蹲下去檢視,抹去泥,一件黃澄澄的金獸露了出來。

金獸底部的凹陷處,還嵌著幾塊金幣。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