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南宋金銀器窖藏中,就有一件菊花金碗。

這隻金碗整體造型,依舊以菊花為式,器身呈三十二曲,圈足為十六曲。

除了金碗,再就是金盤,而盤子的主要功能是承託,可分為承託食物的承盤,承託酒盞的盞盤,還有一種是用來盛酒的樽盤。

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出土的盤子不少,金銀器都有。

比如銀器

素面圓盤、獅紋圓盤、三足圓盤

六曲葵口盤、十曲圓弧盤、多曲盤、花口盤

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貯飲器,主要就是盞、注碗、梅瓶。

這裡說的主要指飲酒、飲茶時候使用的器皿。

二者在使用過程中有相似的器物,比如盞和壺,也有特別的道具,比如飲酒的曲卮、飲茶時候用的斗笠盞。

宋朝人喜好飲酒、飲茶,自然少不了使用各種各樣的盞。

一般意義上來講,盞就是淺杯。

兩宋時期的盞主要包括臺盞、盤盞和散盞三類不同的組合形式。

這三類形式中又包含花口盞、桃形盞、瓜形盞、斗笠盞幾種不同式樣。

雖然,盞類器皿並不是兩宋時期金銀飲具中考古發現最多的型別,但是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造型與裝飾。

這使它成為過往研究中,最受重視的一類器皿。

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出土的盞也不少,像是銀器

葵形盞、菱形盞、蓮花形盞

、五曲盞、瓜形盞

等。

其實透過之前的幾座窖藏出土的器物,就可以看出來,宋代窖藏金銀器最主要的用途,一般不是喝酒就是飲茶。

之前不管碗盤碟、還是梅瓶什麼的,不是盛酒器,就是茶具,再就是吃飯用的承載器。

既然有了碗盤碟等,那麼注子與溫碗

注子也就必不可少。

這東西其實就是“執壺”,據李匡乂《資暇集》“注子偏提”條雲:“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木勺……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

注子通常與溫碗一同使用,合稱“注碗”,是兩宋時期十分流行的斟酒器。

它與臺盞、勸盞、果菜碟一同組成了宋代酒器的基本組合。

根據主體形制的差異,我們將注子與溫碗的式樣分為四類:瓶式注碗、折肩注碗、溜肩注碗、瓜稜象生注子。

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出土的執壺(銀器)

蓮花蓋折肩銀執壺、雙層蓮蓋折肩銀執壺

象鈕溜肩銀執壺、鳳鳥紋銀執壺

等,都算是精美的金銀器。

這些都是用來飲酒的,而儲酒器最出名的就是梅瓶。

梅瓶又被稱為經瓶,盛酒器,它的造型特點是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

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對梅瓶的描述是:梅瓶,口細而短頸肩極寬博,至頸稍狹窄,於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花之瘦骨相稱,故名為梅瓶也。

陸鵬亮在對梅瓶的名謂進行考證中認為,在宋代帶有蓋的梅瓶無疑是作為貯酒器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