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作分殷之器物(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也就是陳文哲的記憶力超強,還對考古方面的知識十分感興趣,要不然,別人看到這些東西,也不知道是什麼。
就更不要說找出相同點、不同點了。
不過,總歸照片上還是銅器多,所以要分析年代、墓主身份,還是要看銅器。
從銅器來看,出土的銅器年代特徵十分明顯。
而且陳文哲還知道,這一批銅器與安陽殷墟出土的銅器高度重合。
所以,其年代大致為殷墟四期晚段。
這批銅器很可能是武王滅商後,周人從安陽帶回的戰利品。
他的依據有二:其一是文獻。
《史記·周本紀》與利簋的銘文上,都有武王於甲子日滅商的記載。
《周本紀》還記載武王滅商後“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可見武王滅商,這一歷史事件是真實存在的。
其滅商後,還以商的器物作為“宗彝”用以分封諸侯。
此外,透過歷史文獻可以看出,“封建”這一行為,還包括人口的再分配。
大量的殷商移民進入到周王朝,其必然也會將許多商文化因素一併帶入;
其二是安陽孝民屯,鑄銅作坊遺址的發現。
這個作坊中出土了一批陶範,包括垂珥簋、直稜乳丁紋簋、多齒冠鳳鳥紋卣、直稜夔龍紋器座範等。
但是用這批陶範製作的銅器,在安陽卻從未發現,反而在關中地區廣有分佈。
其中就包括石鼓山墓地,過去此類陶範製作的銅器,年代常被定作西周早期。
發掘者則根據這批陶範的出土,提出其年代或許應當提前到商末。
這意味著這批銅器的鑄造,可能正好碰上了牧野之戰。
導致其尚未使用,就被周人當作戰利品帶走了。
此外,此類帶有單個族徽和日銘的銅器,在各地的西周早期遺存中均有發現。
這反映出西周初年商晚期的銅器,曾在短時間內遍及周王朝的版圖。
這不可能是偶然現象,而是這批銅器為周人所掠的另一條證據。
所以,陳文哲看到的這批銅器當中,有一部分,或者是一大部分是來自安陽的可能性最大。
具體年代,或可收窄至武王滅商不久。
在確定了墓地的年代後,還有其他的一些問題。
其一,這片西周墓葬或可作為西周考古的年代標尺中,用以判定西周初年的刻度。
這對重新探討西周初年的聚落分佈與政治格局的變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二,這片墓地和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的發現,為解決安陽殷墟商代銅器作坊的年代下限問題,及商、周銅器的分界問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
其三,透過梳理全國各地的考古材料發現,關中地區乃至整個西周文化分佈區,在西周初年出現了大量商代青銅器。
其分佈範圍比安陽時期還大,這證明這片墓地和石鼓山墓地出土的銅器,並非個別現象,而是普遍中的典型。
這一現象是周人透過分封對商人財富再分配的結果,可以看做是商周政體更替之表現。
這樣一來,這片墓地墓主人的族屬與身份,也就可以稍作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