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世家的人混到了博物館之中,這讓陳文哲有點佩服了。

他們一家子應該是昇華了,剛開始家族也許真的是以盜墓傳家併發財。

但是,當有了足夠的錢財之後,他們就不再單純的盜墓賺錢,而是為了保護。

這一大家子恐怕不止是進入了博物館,還有警方、官方。

也是,他們家有錢,而且還有那麼多寶物,自然不會為錢財所困。

不努力的賺錢,還能吃飽吃好,自然就有為了理想而努力的子弟。

所以,這一家子不發達,還真是沒有天理,這也算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吧?

剛開始他們家算是損了陰德,畢竟是挖墳掘墓的專業戶,可後來肯定不是這樣的,要不然現在岐山那邊,不會留下那麼多大墓。

這個家族是真的厲害,這也就怪不得他家可以藏下那麼大一批寶藏。

不過,他現在倒是對於那些金錯刀很感興趣,因為透過它,陳文哲可以看到更多感興趣的事情。

所以,陳文哲繼續回溯下去。

“金錯刀”還是很珍貴的,更何況這些金錯刀,還是兩漢之交時王莽發行的錢幣。

這些金錯刀其整體由刀環和刀身構成,刀環處以少量黃金篆刻了“一刀”二字,而刀身則刻著三個字“平五千”。

據記載,在王莽進行第一次貨幣改革時推出了“金錯刀”,並規定一枚金錯刀價值五千枚的五銖錢。

而當時的一斤黃金,卻價值一萬枚的五銖錢。

王莽這樣的規定,相當於兩枚金錯刀就等於一斤黃金。

然而,實際上金錯刀裡的貴金屬含量嚴重不足,根本不足以支撐王莽的規定,變成了統治者掠奪民間財富的工具。

因此,這種措施從推出之時,就受到了社會的猛烈抵制,最終僅僅兩年就被廢棄。

也因為存世時間短,流通範圍小,加上當時戰亂多發,金錯刀存世數量極少。

而張孟岐上交的金錯刀,居然在深埋地下兩千年後,依然儲存品相極好,自然是價值不俗。

當時,縣博物館還派出人員,到張孟岐發現文物的田地裡進行排查,卻未發現任何考古線索。

彷彿這個土坑,只是“孤立”地儲存著文物。

因此,不少人推測,這個土坑應該是盜墓賊用來埋放偷盜文物的藏贓之所。

至於盜墓賊沒來取回這些文物的原因,大概將成為一個永遠的未解之謎了。

當然,這對於別人來說是未解之謎,但是對於陳文哲來說,只要有一條線,他就可以繼續追溯下去。

現在他都看到那枚金錯刀了,自然就可以看到最早金錯刀的主人。

而順著這條線,陳文哲就發現了真正的盜墓賊。

要不然,怎麼說每一位盜墓賊都可以是一部傳奇呢?

這一位就很傳奇,他在盜墓行當摸爬滾打多年,在零一年才被捕。

這傢伙姓衛,在盜墓這一行當當中,對自己抱有絕對自信。

儘管他“入行”較晚,但自認“勤奮好學”,不比任何人差,甚至總結梳理了一本厚厚的盜墓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