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賊人揹負極大的道德壓力,還要承擔嚴重的法律後果,但是其驚人的利潤回報太有誘惑力,歷朝歷代都不乏參與者。

以至於它在封建王朝不斷發展壯大,甚至形成了不同的派別。

盜墓的出現和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之後,形成的厚葬之風有很大關係。

從秦朝開始,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富戶商賈,都會在陵寢中放入大量的陪葬品,這些珍寶吸引了源源不斷的盜墓者。

在封建時代,盜墓者的技術大多比較粗糙,對墓葬分佈也不熟悉,因此單個團伙的作案能力並不強。

但是因為皇權難下鄉的緣故,官府對他們的態度一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打擊力度極低。

這導致西漢和清代,都曾經出現過波及全國的盜墓狂潮。

新華夏成立後,出於保護文物和維護社會治安的目的,對盜墓團伙進行了非常嚴厲的打擊,一度讓其絕跡。

然而,進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裝備的更新。

這時,一些集團化、職業化、智慧化的盜墓犯罪團伙悄然復甦。

這才讓剛才說的那三個有著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大省,成為了高危地區。

和建國前的“雜魚”不同,新世紀後興起的盜墓團伙,雖然數量上大為減少,但是單個團伙的破壞力卻急劇提升。

在知識和強有力裝備的武裝下,他們的盜墓效率明顯提高。

建國前的盜墓賊,基本上都是農民或者失業賦閒的工人。

他們掌握的知識較少,全靠古老相傳和一些粗淺的風水知識在盜墓。

甚至很多人,都是頭腦一熱才想著盜墓,或者乾脆是意外遇到了一座大墓,才有了盜墓的心思。

但是如今的盜墓團伙不同,因為參與盜墓的人之中,已經有很多突出人才。

這些人的老本行風水術數掌握地更加深入,有不少對《易經》的研究極其深入。

而且隨著資訊化的發展,過去只有專業人士才能掌握的考古知識都可以在網路中找到。

不少盜墓賊被捕後交代,類似《華夏文物地圖集》這樣的考古學名著,已經成為每一個盜墓團伙必備的“聖經”,會有專人來花時間閱讀和分析。

2005年,西陝警方破獲了一起特大盜墓案。

其團伙的核心人物——楊斌,就絕對是個歪才。

他在沒有所謂師承的情況下,憑藉對風水術數和歷史知識的自學,成功推斷出武則天的侄女、李隆基的皇妃,唐貞順皇后等人的陵寢位置,盜取了大量珍貴的陪葬品。

而且他在地質學方面的造詣也極高,對不同省份的地理結構瞭解得一清二楚。

雖然在深度和廣度上,不如地質專家和教授,但是已經不輸優秀大學的地質學碩士。

除了用專業的知識武裝盜墓團伙的“大腦”,他們的硬體裝置也更新換代,實現了“鳥槍換炮”。

這個行業的核心裝置——陽洛鏟,伴隨著冶金工藝的進步,不僅效能變得卓越,用途也更加廣泛。

據悉,一些頂級的文物盜竊團伙,甚至配備了探地雷達、金屬探測儀、氣體分析儀等專業的考古裝置。

有了這些利器的加持,盜墓成功率隨之提升,風險也大大降低。

裝備好了,有了聰明的帶頭大哥,加上現代化的職業架構,讓盜墓這份有判頭的職業,也開始有了正規化、職業化的明確分工。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