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眼前的這張照片,陳文哲確定,應該是九鼎八簋。

真實的九鼎八簋,不說是他,就算是國內的幾個大型考古隊,能夠見過幾次?

陳文哲能確定,這些都是西周的青銅器,因為他透過回朔,看到了這一批青銅器拍照的過程。

就透過手中這張照片,他能夠看到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比如九件銅鼎紋飾相同,大小依次遞減。

最大的一件通高54.5厘米,最小的一件也有47.5厘米。

八件銅簋形制相同,紋飾相近。

從九鼎八簋的造型上可以看出,它改變了過去那種雄渾凝重的藝術風格,而趨向秀麗輕靈。

紋飾也從過去奔放的粗紋,改為工整的細紋。

像這些青銅鼎上的蟠虺(hui)紋,兩條或多條虺龍,相互纏繞在一起,連續反覆穿透盤旋,生動而纖細的附在器物的表面,極具華美繁縟的藝術效果,代表了這一時代新的潮流。

這套九鼎八簋是在繼承殷商青銅器技藝的同時,有著獨創一面的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技藝。

這在鳥形青銅器、獸面紋飾上大放異彩。

這樣的青銅器,跟之後幾個時代的青銅器還是不同的。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

這時的青銅器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凋藝術相媲美。

秦代雖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兵馬俑,但出土青銅器藝術面貌,還有賴於地下考古的新發現。

漢代青銅器繼承戰國青銅器的精華,繼續有所發展,並奠定了我國青銅器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我國青銅器文化史上,長達三個半世紀,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高度發達的漢唐青銅器間的一個低潮。

出土青銅器極少,而且都具漢代遺韻,沒有在青銅器文化上有多大創新者。

問題是,中華民族傳統青銅器文化、包括“九鼎八簋”對稱設定,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斷融合創新的。

我國“九鼎八簋”對稱設定的內涵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固定的、僵化的模式。

春秋戰國以來,從貴族到平民的喪葬普遍逾禮的情形,有雙重的意義。

一則是王室東遷之後,封建宗法秩序大亂,象徵封建秩序的禮樂制度,也發生“禮壞樂崩”的現象;

一則是由於經濟上、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禮”不再是貴族的專利。

由於古代我國的幾次大的社會動盪,而造成的價值觀、道德體系崩潰離析之外,還和發生“禮壞樂崩”。

所以,缺乏一種長久而深入人心的敬畏心和價值觀有關。

但是生活在現代,要了解自古以來治亂興衰的道理。

所以,九鼎八簋的形制、數量、大小、甚至是紋飾,都是有一定規矩的。

比如為什麼“九鼎八簋”上圓下方形體,演變成“抱圓守方”形狀?

中華文明古人講:天地間道理,天下有天下之智。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核心價值觀,首先是“天地觀”,及從“抱天守地”到“抱圓守方”樸素創新的中國人文精神等等。

深入研究中國“九鼎八簋”對稱設定的內涵文化,必須從“九鼎八簋”對稱設定的歷史背景,考察挖掘“九鼎八簋”形體厚重。

所以,九鼎多上圓下為三足的外在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