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闌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造型精美,周身透出莊嚴和神聖之感。

在當時,青銅器主要用於祭祀和宴飲,因此被賦予特殊的意義。

它們也常常被稱作“青銅禮器”,自古以來,青銅器歷代都被看作國之重寶,被人們格外珍視。

這件青銅器的鳥頂後部有蓋,卣的提樑在頸部兩端有環連線,環上飾有鱗紋。

器上鑄有銘文三字“太保鑄”,與大保方鼎完全相同。

周初,召公為大保。

武王滅商後,為抵禦戎狄南下入侵,封召公於燕,建國於北河北部。闌

現在神都琉璃河,及遼省凌源馬廠溝,均有帶“燕侯”銘文的銅器出土,但無“太保”銘文的銅器。

這種卣雖為傳代的銅器,但無出土的地點,故只能推測它可能與召公家族有所關係。

彷鳥獸形象的象生器,是青銅器中一類特別神奇美麗的器型。

構思別出心裁,製作窮極之麗,精心製作,耐人尋味。

全器造型奇特,十分傳神,極富想象力,為周代銅器之精品。

這樣的青銅器,因為其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在全世界受到追捧。

而由於我國近代史上戰亂不斷,不少珍貴的青銅禮器流落到海外。闌

鄰國霓虹就有不少收藏,其中也有一件大保卣。

古代“太”和“大”的寫法一樣,所以也叫大保卣。

由於其外形做鳥狀,所以還可以叫鳥形卣。

其設計風格在商周時期獨一無二,堪稱絕世寶物。

我國有商代的鳥形酒器,那就是南河博物院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對婦好鴞尊。

其設計非常繁複,滿身複雜紋飾層層疊疊,頭部和鳥的樣子有較大差別。

而霓虹白鶴美術館的太保卣,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和商代鴞尊完全不同。闌

青銅器上常見的獸面紋和雷紋等,在上面幾乎完全沒有,只有簡單的紋路表現羽毛,樸素的裝飾凸顯了整體的莊重。

太保卣的鳥頭略微上揚,雙目圓睜,喙長而尖銳,略有下曲,寫實而有神。

這和商代流行的玄鳥紋,還有西周中期流行的鳳鳥紋,都有很大差別,倒是有一點點古埃及的感覺。

鳥頭的顎下有兩個大肉垂,可能是對雞的肉垂的誇張描繪。

鳥頭頂上有兩個帶著鱗的大肉冠,一直垂到後頸,這就是現實鳥類沒有的特徵了。

從西周到兩漢,有時候會見到鳳凰頭部有長長的肉冠,可能就是這種鳥形在後世的延續。

肉冠的尾部從器表突出,這對青銅器而言是一種較複雜的做法,也說明了這件作品是特意製作的重要物品。闌

周人有“鳳鳴岐山”的神話傳說,可見是有禽鳥的崇拜習俗,太保卣應該就是西周早期對神話的具體表現。

青銅器在商代早、中期已有變形鳥紋。

一般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作為輔助紋。

變形鳥紋中,出現最多的是鳳鳥紋。

此時還有幾種有神話背景的吉祥鳥,如鷹、鷙、鵲、梟等。

從構成上看,鳥紋是用具有不同特徵的鳥頭、鳥身、鳥尾來表現特定的鳥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