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洪亮吉曾以“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來讚美這種釉色之韻致。

將陶瓷釉燒成紅色,窯內需要大量的煙。

而燒成綠色,又一點菸不能有。

因為極為矛盾的條件,所以“美人醉”很難燒製成功。

所以這也一直是世界陶瓷界,公認的一項技術難題。

陳左導經過近三十年嘗試,才使這種技法“失而復得”。

這任何一種技術,只要認真研究,裡面都有著很多難點。

就像是美人醉,它的燒製技術,就跟青花釉裡紅差不多。

美人醉是紅釉和綠釉衝突,而青花釉裡紅是青花和釉裡紅衝突。

再有,美人醉是銅紅釉的紅、綠兩種釉色,同時顯現,這也對於溫度的控制有極高的要求。

所以,這種瓷器存世的數量很少,而國內更少。

面賽桃花的美人醉瓷器,其實最出名的還是康熙豇豆紅八大碼。

康熙豇豆紅可謂單色釉裡的貴族,玩單色釉的都知道豇豆紅的名貴。

而豇豆紅常見的器形有八種,俗稱“八大碼”,這八大碼分四高四矮;

四高是:柳葉瓶、來服瓶、蟠魑瓶、菊瓣瓶。

四矮為:太白尊、鏜鑼洗、印泥盒和蘋果尊。

豇豆紅的紅色可謂千變萬化,紅中還透有淺澹的綠色。

它是康熙時期銅紅釉的名貴品種,因為銅這種著色劑十分特殊,在氧化焰和還原焰中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所以豇豆紅有紅綠交錯,變化無常的特色,每一件顏色都不盡相同。

燒成難度大,製作時間短,所以傳世數量稀少,歷來為收藏家所珍視。

康熙豇豆紅燒製時先在坯上施一層底釉,然後吹上一層顏色釉料,再蓋上一層面釉,入窯高溫還原焰燒成,呈色變化較多。

清代《南窯筆記》記載,豇豆紅的製作是分幾次吹釉再經高溫燒成。

由於吹釉的層次不同,在燒成後釉面必將出現水漬般的痕跡。

更由於釉料中含有微量的銅份,在燒成過程中氧化的作用,而產生綠色的斑點,猶如苔點。

這種在渾然一體的紅釉中,摻雜星點綠斑,妙趣橫生,相映成輝。

這些瓷器有如紅霞滿布之中,點綴了星星點點的綠色寶石,所以才會特別受人追捧。

紅釉質都很勻淨細膩,含有粉質,紅釉中往往散綴有因燒製時氧化還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綠色苔點,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

上乘者,名為“大紅袍“或“正紅“,釉色明快鮮豔,通體一色,潔淨無瑕。

略次者,釉色如豆豆,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及綠苔,又稱“美人醉”或“美人霧氣”;

色調再淺一些的被稱為“娃娃臉(面)”或“桃花片”,雖不如深者豔美,但有幽雅嬌嫩之態。

傳世的豇豆紅大多數是小件,比如柳葉瓶、印盒,水盂、蘋果尊等等,一般都是宮廷的文房用具。

到雍正一朝,豇豆紅仍有燒造,但數量更少,色澤也不及康熙時期的明麗秀美,雍正之後,豇豆紅則很難見到。

豇豆紅同時還稱得上是,風靡全世界的中國御瓷名品。

從十九世紀開始,豇豆紅就受到了西方人的垂青。